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網絡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請知悉
每年春季,云南部分地區總會遭遇霧霾,這跟東南亞燒山有關,而我國如何應對這跨境污染?繼續容忍還是反擊?
東南亞的刀耕火種農業
當老撾、緬甸農民焚燒林地準備耕種時,升騰的煙霧乘著西南季風跨越國境,給云南帶來持續數周的空氣污染。
而東南亞"刀耕火種"的農業傳統已延續數千年,但現代人口增長加劇了其環境影響。在緬甸撣邦高原,農民仍保持著"燒一山種一季"的輪耕方式,每燒1公頃林地可節省約1500元人民幣的耕作成本。
印尼蘇門答臘的油棕種植園更將燒荒作為低成本開墾手段,2019年大火導致該省PM2.5濃度超國際標準15倍。雖然東盟早在2002年簽署《跨境煙霾污染協議》,但執行效果有限,2022年衛星監測顯示東南亞仍有超過12萬處火點。
氣象條件讓污染直接跨境
每年3-5月,南亞高壓與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共同作用,形成從中南半島直指云南的"污染物走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模擬顯示,2021年4月影響西雙版納的霧霾中,境外傳輸貢獻率達67%。
更棘手的是,緬甸北部山地的"山谷風效應"會讓煙霧在邊境地帶兜圈子,普洱市曾出現境外煙霧滯留5天的案例。
2020年3月,西雙版納州生態環境局的溯源報告指出,當季境外生物質燃燒貢獻了本地PM2.5濃度的42%。這種季節性污染不僅影響居民健康,還威脅到當地支柱產業——當年普洱茶春茶產量因此下降8%,直接經濟損失超2億元。
中國應對跨境污染進行反擊
在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框架下,云南建成覆蓋老緬越的跨境火點監測系統,2023年提前預警境外火情37次。勐海縣推廣的"替代種植"項目比較有新意,幫助緬甸邊民種植不需燒荒的澳洲堅果,每畝增收4000元,當地跨境火點數量三年下降45%。
在科技層面,風云四號衛星24小時捕捉東南亞火情,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數字煙霾"平臺能提前72小時預測污染。
而云南建成邊境"防火帶",在250公里國境線內側種植木荷等耐火樹種,形成生物隔離屏障。
2024年投入使用的普洱大氣超級站,裝備激光雷達和在線源解析設備,能實時區分境內外污染來源。
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的"藍天衛士"APP提供雙語(中、緬)霧霾預警服務,覆蓋邊境20縣市。德宏州中小學試點安裝新風系統,確保重污染天教室PM2.5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民間組織培訓緬甸村民使用粉碎機處理秸稈,替代傳統焚燒方式,已在撣邦推廣農機具800余臺。
中國正在用智能化的治理模式守護國內環境,面對跨境污染的挑戰,我們不僅完美解決,還幫助了鄰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環境條款落地,跨境環保合作或將打開新局面,而這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美好的藍天。
讀者朋友,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