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速公路運營模式對比:虧損與盈利背后的邏輯
2024 年 6 月 18 日,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公報引起全國關注。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 18.36 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然而 2015 至 2023 年累計虧損卻超 6 萬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 90%的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卻能實現年盈利超千億美元。這兩組數據讓公眾大為震驚,為何中國每天收入 15 億仍深陷虧損,美國的免費模式卻賺得盆滿缽滿呢?
中國高速公路虧損原因剖析
截至 2023 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可觀。但從交通運輸部數據來看,虧損問題突出。中國采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模式,建設資金中 68.1%為債務。僅 2021 年,利息支出就高達 5754 億元的 80%。即便每天收取 15 億過路費,要償還本息仍需數十年。
一方面,高速公路建設成本高昂。像青藏高速每公里造價達 1.5 億元,穿越喀斯特地貌的云貴高速造價也不低。亞康高速耗資 230 億元,可車流量僅為東部的十分之一。在西部偏遠路段,甚至出現一分鐘無車通行的情況,收入難以覆蓋成本。全國僅有三分之一的收費路段盈利,四五線城市成為虧損重災區。
另一方面,維護成本也不容小覷。每年要進行全面養護,5 - 8 年有中期修復,十年一次大型翻修,再加上雪災搶險、土地補償等隱性支出,維護成本占收入 40%以上。此外,節假日免費通行政策雖能帶動旅游經濟,但每年損失超千億收入。
美國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解讀
美國近 9 萬公里高速公路中,僅 8.8%收費,如紐約州的高速公路,其余全部免費。但美國高速公路系統年均盈利超 500 億美元。這得益于其精妙的財富轉移模式。美國每加侖汽油包含 8%的聯邦稅和加州稅,這些稅收直接注入高速公路信托基金,年收入超 400 億美元。
所有車主無論是否上高速,都得為此買單,隱性收費覆蓋率達 100%。此外,服務區餐飲、廣告牌租賃、物流倉儲等衍生收入占總盈利的 30%,僅紐約州服務區年收入就超 5 億美元。而且,美國 90%的高速建于 20 世紀中期,建設成本已攤銷完畢,維護成本僅為中國的三十九分之一。
中美模式本質及影響
中國高速收費模式本質是用未來收益修建當下道路,為經濟騰飛打造基礎設施。盡管東部沿海高速回本較快,但像青藏高速預計需 150 年。政府還貸公路占比 64%,卻貢獻了 82%的虧損,主要是缺乏成本控制動力,比如陜西某段高速投資額是同等里程安徽段的 2.24 倍。2023 年債務利息支出達 1.2 萬億元,相當于每天燒掉 33 億元。
然而,中國高速公路虧損背后有著超越財務賬本的深層邏輯。青藏高速激活了西藏旅游經濟,成雅高速帶動川西農產品外運,偏遠地區 GDP 增速提升 2 - 3 倍。同時,戰備公路網絡能在 72 小時內完成全國兵力投送,高速公路的坡度、橋梁承重均按軍事標準設計。此外,ETC 折扣、節假日免費、西部低費率等政策,實質是東部對西部的隱形轉移支付。
美國則嚴格遵循市場規律。例如佛羅里達州 95 號高速通過拍賣快速車道經營權,高峰期每英里收費超 10 美元,既緩解擁堵又增加收入。美國高速周邊商業化程度高,服務區星巴克年租金可達百萬美元,相比之下,中國服務區多數還停留在賣高價泡面階段。
中國改革的困境與探索
一直以來,呼吁中國效仿美國征收燃油稅的聲音不斷,但現實存在諸多阻力。農村車主用車頻率低,卻要均攤稅費,違背多用多付原則。而且中國油價含稅比例已超 40%,再加稅可能引發社會反彈。同時,18 萬公里高速和 8.6 萬個收費站構成龐大利益網絡,改革涉及萬億級資產重組。
不過,也有一些折中方案,比如試點東部征收燃油稅加上西部差異化收費,逐步替代過路費,開放服務區特許經營權,允許民營資本運營充電樁、物流中心等。
中國高速公路的巨額虧損,本質上是國家向現代化邁進必須付出的代價。每一次在收費站繳費,都在為西部山區隧道、邊境戰備公路以及未來經濟發展助力。而美國的免費高速模式也提醒我們,沒有一種模式能適用于所有情況,關鍵是要找到效率與公平的最佳平衡點。你支持中國高速全面轉向燃油稅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