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專業調整一直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備受學生和家長關注。今天,教育部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
新目錄包含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最新的專業調整反映出哪些趨勢?
【專業調整優化力度再加大】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157個,停招專業點2220個,撤銷專業點1428個。撤銷、停招專業點數大幅超過增設專業點數,專業調整優化力度進一步加大。
來源:新華社
去年,教育部發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此次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布點。其中,新增布點1673個、撤銷布點1670個,數量基本持平。以學科門類計,工學所涉專業數量最多,有1322個,占比39%,這與工學作為第一大學科門類的基本情況相呼應。從區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專業有1802個,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更趨理性。
【29種新專業,亮點是什么】
此次增設的29種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在專業設置過程中,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再出新。
具體而言,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了區域國別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增設了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專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增設了國際郵輪管理、航空運動等專業。同時,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增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等專業。
其中,上海高校設立的新專業是:復旦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上海交通大學人居設計專業、同濟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上海海事大學國際郵輪管理專業、上海戲劇學院數字演藝設計專業。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分析,這些新專業覆蓋外交、能源、航空、醫療、教育、文化等行業,培養工程師、分析師、管理者等多樣化崗位。這些專業的選擇基于國家政策、產業趨勢、市場需求和教育改革的綜合考量,旨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儲備人才,同時提升高等教育的適應性和國際競爭力。
【首建超常設置機制】
此次,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對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關注的戰略領域,開辟相關專業設置即時響應“綠色通道”。張端鴻認為,戰略急需專業超常設置機制的設立,是教育部為應對國家戰略和產業快速發展而采取的創新舉措。通過開辟“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精準指導和資源支持,機制實現了專業設置的快速響應和高效落地。
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快速增設是這一機制的典型案例。去年,教育部瞄準低空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突破集中申報限制,指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高校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展現了其在時間、流程和政策上的“超常”之處。未來,這一機制可能進一步擴展到其他戰略領域,推動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4月15日,參觀者在第五屆消博會低空經濟展示專區億航智能展臺體驗展品。 來源:新華社
除了快速響應,專業設置還提前預申報。去年,教育部首次試行了專業設置預申報制度,要求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提前謀劃增設專業,提前1年進行預申報。預申報制度為高校充分調研專業人才需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建設條件,留出了時間和空間,有效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熱點設專業。
“一提早、一快速”充分體現了專業設置的靈活性、規劃性和前瞻性。目前全國高校本科專業布點共有6.28萬個,教育部將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與就業工作的聯動,指導高校持續調整優化存量專業,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分析,不斷增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
原標題:《國內大學新增29種專業,上海有哪些?為何首建超常設置機制?丨教育新觀察》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