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項目提升年,泉城有木蘭。為充分展現新時代泉城女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巾幗風采,弘揚女性奮進力量,助力濟南“項目提升年”與強省會建設,精準定格女性建設者拼搏奮斗、破局開新的動人瞬間,講述她們在項目建設中勇攀高峰、默默耕耘的感人故事。即日起,濟南市婦女聯合會、天下泉城客戶端推出“木蘭禮贊”專欄,用泉城女性的奮斗故事傳遞巾幗建設者剛柔并濟的力量,激勵更多女性投身項目建設的時代大潮。
“它的直徑有17.5米,相當于6層樓高,總長近160米,是由咱們濟南生產制造的,全球最大直徑的智能盾構機。”站在“山河號”盾構機的面前,濟南重工集團智能掘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副院長孟曉寧的身材顯得有些嬌小,從一名普通技術員到如今的盾構機主驅動研發團隊帶頭人,幾年間,孟曉寧已經成了這臺“大家伙”的“智慧大腦”。
2016年,盾構機國產化浪潮方興未艾。剛剛入職濟南重工集團的孟曉寧,毅然選擇主驅動系統研發這一“硬核”領域。這個被稱作盾構機“心臟”的核心系統,涉及機械、液壓、控制等十余個學科,數百個精密部件協同運作,其研發難度堪比“機械領域珠峰”。
面對無技術資料、無行業經驗、無專業指導的“三無”困境,這位倔強的“85后”女工程師開啟了“白+黑”攻堅模式:白天在車間測繪零件、調試參數,晚上研讀外文文獻、推演力學模型。為攻克主軸承動態載荷計算難關,她連續三個月跟蹤地鐵施工現場,采集上萬組地質數據,獨創“五維載荷譜分析法”,將主軸承壽命預測精度提升40%。歷時150個晝夜奮戰,終于讓首臺“濟南心”在2019年強勁跳動——濟南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構機成功下線,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在濟南軌道交通二期建設高峰期,孟曉寧帶領團隊開創性研發“模塊化協同設計平臺”。通過將主驅動系統分解為32個標準模塊,建立參數化設計數據庫,實現不同型號盾構機的“積木式”開發。這項創新使設計周期縮短30%,成功保障20余臺新機和60余臺改造機按時交付。
面對復雜地質挑戰,她主導研發的雙模主驅動系統堪稱“變形金剛”:在軟土地層自動切換土壓平衡模式,遭遇堅硬巖層時秒變TBM模式,施工效率提升50%。針對富水地層研發的聚氨酯動態密封技術,更是將主驅動承壓能力提升兩倍以上,全面提升了裝備技術水平。這些突破使“濟南造”盾構機先后攻克北京19號線、廣州18號線等超級工程,創下單月掘進680米行業紀錄。
作為團隊黨支部委員,孟曉寧創建“黨員創新工作室”,推行“1+N”導師制培養模式。她將十年研發經驗提煉成《主驅動設計寶典》,建立行業首個全生命周期數據庫。如今,這個平均年齡32歲的團隊已獲17項發明專利,培養出省級技術能手5人,成為山東高端裝備制造的“尖刀連”。
從普通技術員到省級創新團隊帶頭人,孟曉寧用八年時光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在她辦公桌上,擺放著“齊魯巾幗工匠”的獎杯。但她常說的:“工匠的榮耀不在獎杯上,而在那些穿山越嶺的鋼鐵長龍里。”如今,“濟南造”盾構機正帶著中國智造的基因,向著世界級產業集群昂首進發。
“創新沒有性別之分,關鍵是要把冷板凳坐熱。當我們設計的‘鋼鐵穿山甲’在地下潛行時,那才是工程師最浪漫的詩篇。”孟曉寧說。
記者:楊天
編輯:石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