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著貿易戰拖不垮中國,特朗普又心生一計,日前借助美菲軍演向亞太投送武力,擺出一副要增兵亞太的態勢。為應對這一軍事威脅,中方采取了什么策略?受海內外關注的“非核氫彈”究竟有何用途?
從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特朗普有能力開啟一場貿易戰,但他卻并沒有將其結束的能力。如今中國進口美國商品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受影響最大的兩種商品是美國小麥和液化天然氣,兩者上月的輸華量均歸零。要知道美國小麥占中國去年進口量的17%,美國液化天然氣則占中國去年進口量的5%,這對美國相關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可謂傷筋動骨。
在這一背景下,特朗普一面在公開場合宣揚所謂的“中美談判”,毫無根據地聲稱中美可在未來四周內達成協議;另一方面,原本置身事外的美軍也被他牽扯了進來,正與菲律賓在中國家門口——南海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奪島演習”。其用意不言自明,除開力挺菲律賓之外,無非就是在向中方傳遞強硬信號。
不過特朗普未免太過于低估中方反制到底的決心,那個西方國家在東方國家的海岸線上架起幾門大炮就能控制一個國家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中方不會對來自美國的軍事威脅置之不理。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最新報道,中國科學家對氫基爆炸裝置進行了受控測試,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引發毀滅性的化學連鎖反應,俄方將其稱為非核“氫彈”。
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科學家的這一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非核“氫彈”并不是核武器,而是通過引爆氫化合物并靠它帶來的高溫殺傷目標。由于是新出現的產物,因此在命名方面還有一些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全新的殺傷武器。
因為傳統炮彈借助破片和沖擊波殺傷目標,溫壓彈則借助二次爆炸帶來的高溫高壓沖擊波發揮威力,而從進行該實驗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的某研究所的論文來看,非核“氫彈”另辟蹊徑,選擇以超高溫來破壞目標。根據研究報告,中國團隊在實驗中使用的“非核氫彈”重量2公斤,受控爆炸后產生超過1000攝氏度的超大火球,持續時間超過2秒。
如果該項目成本可控,如此劇烈的溫度再疊加上更大的爆炸范圍,令它可以在戰場上高效破壞鋁合金材質的外殼、各類無人機等裝備,這是傳統武器效費比力所不能及的領域。正是因此,分析此事的俄羅斯專家特意指出來一點:這些武器不受國際公約限制,也許中國會借此制造出一些新型導彈。
在白宮與澤連斯基互噴的時候,特朗普屢次強調“烏克蘭已經沒有底牌”,而在中美貿易戰里,這句話要輪到中方來講了。加完關稅之后特朗普沒能等來中方的電話,為了加碼局勢他甚至讓美軍有所動作,可謂是把能打的牌都給打出去了。現在美方每有一次越線行為,中方就向外界拋出一個具有沖擊力的成果,那中方手里究竟還剩下多少牌沒有打,特朗普敢以美國利益為代價,接著和中方賭下去嗎?
歷史本身經常會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成為鬧劇。特朗普已經是第二次對華發動貿易戰了,究竟是不是鬧劇各方均心里有數。當下局勢還沒到無可挽回的地步,特朗普仍有亡羊補牢的空間,但要是他繼續一意孤行、試圖挑起對立對抗,奉陪到底的國家不止中方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