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分鐘,就能平穩上樓吃飯。”
在楊浦區殷行街道,“新小英精菜坊”的78歲常客方筱萍阿姨,如今不再為飯點時的“二樓”發愁了。坐上專屬的樓梯升降椅、系好安全帶,輕輕按下按鈕,她便能在60秒內穩穩抵達二樓用餐區。而在一個月前,通往樓上的24級臺階仍是許多高齡居民的“攔路虎”。
扎根社區20余年的“新小英精菜坊”是一家老字號社區餐館,雖不大,卻在居民中頗有口碑。隨著周邊小區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越來越多腿腳不便的老人面臨“吃飯難”的現實問題,飯館也開始思考如何讓“上樓吃飯”這件事變得更輕松。
店主何芝會回憶,“以前我們兩口子用藤椅,把老人抬上樓,但是有的叔叔阿姨心臟不好,你一抬他們就像坐過山車似的,心臟吃不消。”正是這份“提心吊膽”的經歷,讓她和丈夫動了改造樓梯的念頭,“電梯不是商業投資,而是給老街坊的一份心意。”
在殷行街道第一綜合網格的推動下,飯館與街道平安辦、服務辦、管理辦及居民代表多次召開“睦鄰議事會”,最終確定在樓梯右側安裝一臺限一人乘坐的無障礙升降椅。設備運行幾乎無聲,最大承重120公斤,運行速度也刻意調慢,以確保老年人乘坐時更加安全舒適。
這一小小的“微改造”,有效解決了老人就餐過程中的“最后一米”障礙。
數據顯示,殷行街道目前常住人口近20萬,其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50%,高齡獨居群體達2810人,是典型的高密度老齡化社區。對這部分居民而言,適老化不再是生活的加分項,而是剛需。
“對我們腿不好的人來說,吃飯上樓方便多了,也能叫上老朋友聚一聚。我自己的居民樓也裝了電梯,生活真是越來越便利了。”方筱萍阿姨感慨。
這場看似不起眼的小改造,也為飯館帶來了新的客流增長。“方便了老人,也拉近了鄰里。”何芝會笑著說,樓梯口還新增了指示燈,方便老人夜間上下樓,細節滿滿。
殷行街道第一綜合網格黨建指導員范偉華表示,隨著老齡化趨勢加速,適老化已從“選擇題”轉為“必答題”。
“我們會持續關注社區居民的生活需要與心聲,積極搭建溝通橋梁,讓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從扶老上樓到“坐著上去”,一把升降椅,不只是飯館里的新設備,更是城市溫度的縮影。在這片10平方米的小空間里,是一頓飯的便利,更是一份日常的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