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紫云自治縣白石巖鄉,陽光明媚,在幸福園村廣袤的田野間,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正徐徐展開。村民韋小孟熟練地操控著微耕機翻整土地,為即將開始的玉米和紅芯紅薯套種做準備。
“玉米和紅芯紅薯套種,得先用微耕機把地塊起壟。壟上用來栽種紅芯紅薯,壟下則種植玉米。”韋小孟一邊勞作一邊介紹道,“現在種下玉米,等玉米發芽進行施肥管護時,培育好的紅芯紅薯苗也正好能移栽了。”
白石巖鄉人大主席李樹賢告訴記者,該鄉在總結往年薯糧輪作經驗的基礎上,今年大力推行薯糧套種新模式,旨在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實現薯糧雙豐收。
據了解,薯糧輪作曾有效解決了同一地塊連年種植紅芯紅薯導致品質和產量下降的難題,而薯糧套種,則巧妙結合了玉米與紅芯紅薯的生長特性——玉米屬高桿作物,種植早、采收早,紅芯紅薯為藤本作物,移栽晚、挖收晚,兩者套種互不干擾,反而相得益彰。
為推廣這一模式,白石巖鄉通過召開院壩會、群眾大會,組織干部走村串戶等方式,積極向農戶宣傳動員。
同樣采用套種模式的幸福園村村民黃明秀算了一筆清晰的經濟賬:正常情況下,1畝地可收獲600斤玉米,按市場價1.5元1斤計算,玉米畝產可達900元;套種的紅芯紅薯,每畝產量約1500斤,以平均3元1斤的價格出售,畝產值高達4500元。這意味著,通過薯糧套種實現“一地雙收”,每畝每年總產值可達54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保障著糧食安全,紅芯紅薯則是紫云頗具特色的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兩者套種,既穩定了糧食產量,又顯著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
李樹賢介紹,自今年開春以來,白石巖鄉積極行動,全力推進玉米與紅芯紅薯套種工作。目前,全鄉薯糧套種面積已達1500畝。未來,白石巖鄉將持續優化種植模式,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助力農戶實現更大的收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聲明
以上信息來源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
記者@姚福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