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戰雖曾吸引全球目光,但當下南海局勢的急劇變化,更值得我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以下為大家梳理近期南海相關消息:
4月18日,美軍尼米茲號超級航母抵達關島,后續計劃進一步前往日本,意圖長期在中國家門口保持常態化存在,對我國形成戰略威懾。4月20日,菲律賓派遣一艘800噸炮艇,悍然闖入黃巖島12海里范圍內挑釁。然而,南部戰區迅速出動艦機,成功將其驅離。商業衛星拍攝的黃巖島衛星圖顯示,該區域出現大量海上油跡,疑似菲律賓艦艇在對峙中留下的痕跡。
據臺媒報道,菲總統府近日頒布第82號行政備忘錄,公然放寬自1992年起對政府官員與中國臺灣地區交往的嚴格限制,美其名曰 “擴大臺商投資”。與此同時,菲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宣稱,一旦臺海局勢發生變化,菲律賓軍隊將 “做好介入準備”。這一系列舉動,無疑是菲律賓在配合美國的戰略意圖,妄圖在臺海和南海問題上攪局,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美國與菲律賓聯合啟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首次開展所謂的 “全面戰斗測試”,旨在檢驗和提升美菲聯合作戰能力。此次軍演從4月21日持續至5月9日,超過1.7萬名美軍和菲軍參與其中,演習模擬了臺海和南海島礁爆發沖突時美菲軍隊的 “聯合應對” 場景。此外,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在內的19個國家的觀察員也將近距離觀摩演習,這一行為無疑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也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公然破壞。
在此次美菲軍演中,美軍計劃首次在靠近臺灣島和中國大陸的呂宋海峽部署 “海軍陸戰隊遠征攔截系統”。該系統搭載的 “海軍攔截導彈” 射程達200公里,而呂宋海峽最寬處為350公里。從理論上講,美軍將岸基反艦導彈部署在海峽中部的巴丹群島,可實現對整條海峽的完全覆蓋。這一部署意圖十分明顯,美菲企圖借此全力阻止解放軍艦機穿越呂宋海峽,將解放軍艦機封鎖在臺海和南海區域,嚴重威脅我國的海上戰略通道安全。
菲律賓正逐漸淪為美國在南海和臺海問題上的代理人。美國在菲律賓新增4個軍事基地,其中3個緊貼臺海。這些基地不僅配備了堤豐導彈系統,還可起降B-52轟炸機,形成了對中國的 “C 形包圍圈”,嚴重威脅我國的國家安全。
據美國媒體4月22日消息,印度率先向菲軍交付了第2批 “布拉莫斯” 反艦導彈系統。緊接著,五角大樓證實,正在向菲律賓和臺灣島之間的呂宋海峽部署先進的反艦導彈。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美國正加緊在南海和臺海周邊構建軍事威懾網絡,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
那么,美軍為何將重點放在臺海和南海之間呢?當前,東海防空識別區已劃定,解放軍在東海方向建立了常態化戰備值班制度。美日深知,東海是中國海空軍東出的關鍵方向,在該方向過度阻攔中國,必然引發中國的強硬反擊。美軍的活動軌跡緊緊圍繞第一島鏈展開,從馬六甲海峽經南海,再到第一島鏈上重要的民都洛海峽和巴拉巴克海峽,直至菲律賓海或沖繩以南海域。這清晰地表明,美國妄圖同時掌控南海和臺海。
在南海,美軍試圖困住中國南海前出的三角區,保障巴拉巴克海峽和民都洛海峽這兩條海上通道的安全,進而維持美國海軍在該區域的控制權;在臺海,通過在臨近海域進行針對性演練,對外釋放美軍有能力干涉臺海事務的錯誤信號。
相較于臺灣地區,南海才是美國關注的核心所在。失去對臺灣島的控制,美軍最多只是喪失了對中國東出通道之一的巴士海峽的掌控,而這一損失尚可通過巴拉巴克海峽和民都洛海峽進行彌補。然而,一旦失去南海通道,美軍不僅將徹底退出西太平洋,更關鍵的是,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友日本和韓國,將因失去核心海上生命線而陷入困境。因此,為實現對南海通道的控制,南沙地區成為美國重點關注的區域。
這已不僅僅是能否阻礙中國海空軍走向遠洋的問題,而是關乎美國能否在西太平洋立足的關鍵。這正是美國持續在南沙地區保持軍事存在,并時常開展針對性實戰演練的根本原因,甚至美國海軍陸戰隊演練的跳島戰術,也是專門為南沙地區量身定制。
南海已成為中美軍事博弈的焦點區域。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南海向西輻射東南亞,向東影響包括臺海和東海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地區。這里不僅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主戰場,更是中國維護自身基本盤的關鍵所在。南海博弈的勝負,將直接影響中美戰略競爭的最終結果。倘若美國失去南海控制權,其在東亞地區將再無立足之地;反之,若中國無法穩固南海基本盤,整個國家大戰略將遭受巨大沖擊。
中國巧妙地打出了一套聲東擊西的組合拳,以海上斗爭正面牽制,同時向西成功實現戰略突圍,通過海陸并進的方式跳出了美國的戰略包圍圈。在南海博弈中,中國通過吹填作業,已基本掌控南海主動權,南沙鐵三角初步成型。目前,南海堡壘區僅差一個關鍵節點,一旦補齊,美國在南海將再無施展空間。從長遠來看,臺灣島是填補這一節點的最佳選擇,其次是東沙島和黃巖島。
這意味著,在南海整體布局上,中國并非缺乏能力,而是需在長遠戰略和短期效能之間做出合理抉擇。這一考量導致南海堡壘區在東出口方向存在缺口,為美國打造明暗兩條線創造了可乘之機。可以說,在中美南海軍事博弈中,中國已贏得上半場,開創了有利局面,但下半場的激烈角逐才剛剛拉開帷幕。
美國知名軍事網站《1945》近期刊登報道稱,《中國擁有數千枚導彈,隨時可以擊沉美國海軍》。在美國媒體眼中,美軍引以為傲的11艘航空母艦,如今已成為中國導彈的 “活靶子”。為應對這一局面,美國媒體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將美國航母部署到更遠區域,通過空中加油與遠程防區外打擊武器相結合的方式,延長美軍航母戰斗群的打擊半徑,使其能在中國導彈火力范圍外實施打擊;二是依靠美軍現有的潛艇部隊,試圖以此 “翻盤”。美媒特別強調,美軍現役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是世界上最難被發現的核潛艇之一,其裝備的 “戰斧” 導彈打擊能力 “極為強大”。
我們來剖析美國的明暗兩條線布局,即水下潛艇活動和海上偵察活動。美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主要包括空中抵近偵察、闖島闖礁以及航母戰斗群和其他兵力群的戰斗演練。目前,美軍在南海的活動更趨實戰化,愈發重視菲律賓島嶼之間的海峽通道,頻繁在關鍵海峽進行快速穿梭演練,實施迂回包抄戰術。此外,美軍航母戰斗群進入南海的路線基本固定,主要有兩種:一是從巴士海峽進入,經黃巖島向南抵達南沙群島;二是從圣貝納迪諾、民都洛或巴拉巴克海峽進入南海,圍繞南沙群島進行巡航和戰斗演練。美軍重點關注黃巖島和南沙兩個區域,原因何在?
黃巖島對中美雙方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出于對菲律賓及東盟整體關系的考量,未對黃巖島進行吹填作業,將其作為戰略底牌。而美國則企圖通過控制黃巖島,在菲律賓這一核心節點保持軍事存在。雙方都明白,南沙群島在南海控制權爭奪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誰掌控南沙群島,誰就等于在南海控制權爭奪中贏得了一半勝利。
因此,美軍在南海的軍事活動分為兩條線同步推進。水面兵力群、空中兵力群以及美國盟友,將關注焦點集中在黃巖島至南沙一線;而以核潛艇為核心的水下兵力群,則主要集中在海南島-西沙群島-巴士海峽一線構成的三角區。美軍此舉意在南沙群島和海南島之間強行開辟一條水下阻隔帶,對南海進行二次分割,以實現其戰略意圖。
相較于核潛艇,長期在南海活動的美軍大型偵察船所帶來的威脅常被忽視。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是美國海軍監視活動的重點區域,美軍海洋監視船和測量船頻繁在此開展海上偵察。這片海域水深超過2000米,水文環境極其復雜,是潛艇活動的理想場所。美國試圖通過核潛艇實現對南海的二次分割,此區域無疑是最佳部署海域。然而,要在此區域充分發揮核潛艇的作用,對該海域水文情報資料的掌握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行動的最終成效。
面對美軍清晰的戰略意圖,中國應如何反制?【兵國大事】認為大致可從以下三個維度思考:
從現有資料來看,美軍核潛艇進入南海的主要通道是巴士海峽,這也是我國運-8反潛機頻繁出現在臺灣西南空域的關鍵原因。美軍選擇巴士海峽的核心因素在于,該路徑距離任務區最近且最為安全。若不走巴士海峽,美軍只能選擇圣貝納迪諾、民都洛和巴拉巴克這三個海峽,但這些路徑不僅路途遙遠,還處于我軍南沙鐵三角的航空兵力覆蓋范圍內,若非必要,美國不會選擇這三條迂回路線。
第一個反制思路,從長遠戰略角度出發,中國需在臺灣島、東沙島和黃巖島三個關鍵節點中盡早做出抉擇,完成南海整體軍事布局的最后拼圖,徹底填補堡壘區缺口。此方法最為直接有效,但實施難度極大,需要較長時間周期。
第二個反制思路,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建立專門的搜潛攻潛支撐點,同時對美軍大型偵察船的活動進行物理限制。鑒于美軍在西沙群島到中沙群島之間的頻繁活動,中國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阻止美軍偵察船正常作業。同時,通過全方位的攻潛搜潛作業,大幅壓縮美軍核潛艇的活動空間,迫使其離開。不過,這一思路只能解決表面問題,因為我國反潛能力仍有待提升,存在短板。
第三個反制思路,全面加強我國搜潛攻潛作戰體系建設。美軍核潛艇之所以能在中國家門口肆意蹲守、巡航,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搜潛攻潛作業能力不足,相應作戰體系不夠完善。要將南海打造為堅固堡壘區,提升搜潛攻潛能力是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目前,南部戰區的航空反潛力量雖已常態化在南海開展演訓,但無論是演訓強度還是力量規模,都遠不能滿足當前反潛作戰的實際需求,急需進一步提升。
與應對美軍航母戰斗群、戰略轟炸機相比,潛藏在水下的核潛艇對我國構成的潛在威脅更大。核潛艇不僅能對我國水面艦艇造成威脅,還會限制我國潛艇活動。更關鍵的是,我國對來自海空的遠程打擊具備一定預期和實時監控能力,但對美軍水下核潛艇的活動難以全面掌握。從地圖上看,美軍若在西沙或中沙深水區發射潛射巡航導彈,我國一線基地將處于打擊范圍內。
這一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國已從巴士海峽到臺灣西南空域,再到西沙、中沙,積極運作反潛力量,從而掌握部分潛艇在我國周邊的活動情況。但必須承認,由于潛艇的隱蔽性,我們所掌握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并非全部。
若我國能夠補齊地理布局上的缺口,完善搜潛攻潛作戰體系,從根本上消除來自水下的威脅,那么南海博弈將迎來最終勝負。一旦美國失去南海控制權,其水下阻隔帶無法發揮作用,南海將不再有美國的戰略空間。可以預見,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未來核心將聚焦于激烈的水下暗戰。
從地緣政治視角分析,建設中國西南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對于改善我國地緣環境、擴大戰略回旋余地以及加強內陸對外關系的地緣支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能源和地緣政治方面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打通這條國際大通道,將使我國擺脫海權圍困,同時中國西南地區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重要依托,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強大動力源。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戰略舉措將成為中國制約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手段。中國持續深化與東盟的合作,與東盟構建起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如此一來,東南亞將成為橫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屏障,美國的印太戰略在地緣上被攔腰截斷。加之美國在南海與中國博弈的上半場已經失利,其印太戰略最終恐將淪為一紙空文。
當然,美印曾嘗試通過戰略調整扭轉不利局面。美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與印度一樣忽視了地理因素的考量。對中國而言,在地理上具有戰略價值的國家并非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而是緬甸、泰國和柬埔寨。
其中,緬甸是中國打通國際大通道的核心區域,泰國和柬埔寨則是繞開馬六甲海峽的重要突破口。越南經濟實力不及印尼,且在地緣上與中國正面對抗,難以發揮關鍵作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這三條海上要道的控制上。
美國拉攏越南和菲律賓,主要是為了在南海下半場較量中增加籌碼;拉攏印尼和馬來西亞,則是為了維持對傳統海上通道的控制。這與中國開辟西南國際通道以終結 “馬六甲困境” 的戰略思路背道而馳,美國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
如今,東盟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世界上GDP總量過萬億的國家為數不多,而東盟的GDP總量加起來可達三萬億左右,其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時也為自身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東盟國家雖大多為小國,但整體實力處于中等水平,這為東盟保持中立、不選邊站奠定了基礎。
畢竟,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廣闊的市場,對任何國家都具有巨大吸引力,美國也不例外。在安全方面,只要南海局勢穩定,東南亞國家便不存在安全威脅,這一點東盟成員國都十分清楚。待中美在南海和臺海方向決出最終勝負,美國在該地區將再無影響力。
東盟越務實,美國的影響力和干預效果就越弱。東南亞有望成為中國戰略突圍的重要窗口,并將這種影響力傳導至南亞的印度,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印邊境問題、消除中印之間的分歧創造條件。沒有印度的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將永遠只是空想,無法打通東南亞通道,印太戰略在實施過程中將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