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郭先生,您的《女神》給了我們奮起抗爭的力量!”
1937年上海的一場募捐會上,21歲的于立群握緊47歲郭沫若的手,眼中滿是崇敬。
兩人在并肩作戰中情愫暗生,1939年于重慶結為連理。
新中國成立后她不僅是賢內助,更在婦女工作與民生領域發光發熱。
然而1978年郭沫若離世后,于立群在整理遺物時,意外發現一本從未見過的日記。
1934至1937年他在日本流亡期間的私密記錄。當她顫抖著翻開第一頁,熟悉的字跡里竟藏著一段從未提及的往事……
01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華大地戰火紛飛山河破碎。彼時在日本流亡十年之久的郭沫若,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秘密輾轉回到祖國,投身于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中。
此時的上海雖仍籠罩在繁華的表象之下,但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不安的氣息,抗日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一次文化界為支援前線抗戰而組織的募捐活動籌備會議上,命運的紅線悄然將郭沫若與于立群牽系在一起。
時年47歲的郭沫若已是文壇聲名遠揚的巨匠,其作品如《女神》,以激昂的筆觸和磅礴的氣勢,激勵著無數國人的愛國之心。
而21歲的于立群出身于廣西賀縣一個破落的官宦家庭,1930年便前往上海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劇社,后又進入上海電影學校深造。
她身形挺拔身姿輕盈如燕,在舞臺上和熒幕前嶄露頭角,已然是上海灘小有名氣的話劇演員。
在會議現場于立群正與身邊的同仁熱烈討論著話劇演出的籌備細節,眼神清澈明亮,充滿著對藝術的執著與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當郭沫若被眾人介紹給在場人士時,于立群停下交談,快步上前伸出手,聲音清脆且帶著敬意:“郭先生,久仰您的大名,您的《女神》在這艱難時刻,給予了我們太多力量,激勵著大家奮起抗爭。”
郭沫若望著眼前這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年輕女子心中微微一動,仿佛在這陰霾密布的時代,看到了一抹希望的曙光。
此后上海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郭沫若與于立群頻繁地在這些活動中合作。
于立群充分發揮自己的演員專長,全身心投入到抗日話劇的編排與演出中。當時的上海租界內外局勢復雜,日本侵略者的眼線無處不在,但于立群毫不畏懼,她和其他愛國演員們一起,深入街頭巷尾,為民眾表演,用生動的演繹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斗志。
而郭沫若則以筆為劍,奮筆疾書,撰寫一篇篇犀利深刻的抗日宣傳文稿。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陷入一片戰火硝煙之中,局勢愈發危急。
為了趕制一篇緊急的抗日宣言,郭沫若獨自在辦公室里通宵達旦地寫作。悶熱的夏夜,蚊蟲肆虐他卻渾然不覺,只是不停地在稿紙上書寫著心中的憤怒與抗爭。
于立群得知后冒著深夜的危險,穿過街巷悄悄來到辦公室,手中還提著為郭沫若準備的熱咖啡和點心。
她輕輕推開門看到郭沫若眉頭緊鎖一臉疲憊,便輕聲說道:“郭先生您歇會兒,我幫您整理下思路。” 說罷她放下東西,拿起郭沫若寫了一半的草稿,認真快速地瀏覽起來。
憑借著自身的聰慧和對時局的深刻理解,她迅速將零散的觀點分類梳理,清晰地標注出邏輯順序。
在她的協助下原本有些凌亂的思路變得順暢起來,文稿很快得以完成。郭沫若感激地看向她,眼中滿是贊賞:“立群多虧有你,不然這篇宣言還不知要熬到何時。”
于立群微笑著回應:“郭先生能為抗戰出份力,為您分擔些,是我的榮幸。”
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兩人在工作之余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彼時的上海局勢動蕩不安,日軍的轟炸隨時可能降臨,但這并未阻擋他們為抗戰奔走的腳步,也讓他們愈發珍惜彼此交流的時光。
黃浦江邊成了他們偶爾放松、暢談理想與時局的地方。一次兩人散步于此,江風呼嘯,吹得江水波濤洶涌。
郭沫若望著滔滔江水感慨萬千:“這場戰爭不知還要持續多久,國家滿目瘡痍,百姓深陷苦難,實在令人痛心。”
于立群握緊拳頭,眼神堅定地說:“郭先生只要我們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一定能戰勝侵略者。您的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能喚醒無數國人的斗志,我愿意一直在您身邊,幫您一起戰斗。”
郭沫若看著她堅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在這艱難的時局中找到了堅實的依靠。
1938年初局勢進一步惡化,上海岌岌可危。此時郭沫若接到任命,要前往武漢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負責組織和領導抗日文化宣傳工作。
這一職務責任重大,需凝聚各方文化力量,通過文藝形式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他對于立群說:“立群武漢那邊工作更忙,環境也更危險,隨時可能遭遇日軍空襲,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嗎?”
于立群沒有絲毫猶豫,堅定地回答:“郭先生我跟您去,無論在哪我都想繼續幫您,為抗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于立群毅然放棄了在上海剛剛起步的演藝事業,以秘書的身份隨郭沫若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征程。
抵達武漢后工作強度遠超想象。當時的武漢,作為抗戰時期的重要城市,各方勢力匯聚,各種抗日活動頻繁開展。
于立群每天天未亮便早早趕到辦公室,幫郭沫若整理堆積如山的文件,細致安排每日的日程,還要協助他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界人士、愛國志士,協調各方關系。
有時遇到緊急任務,兩人常常一起加班到深夜。1938年4月為籌備一場大型抗日文藝演出,旨在鼓舞軍民士氣,于立群連續幾天奔波于各個演出團體之間。
她一家一家地走訪,耐心溝通演出細節,協調演員檔期解決場地問題。
演出當天現場事務繁雜,她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從舞臺布置到演員調度,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郭沫若心疼地遞來一個面包關切地說:“先吃點別把自己累垮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于立群笑著接過,滿不在乎地說:“沒事只要演出成功,能讓大家深受鼓舞,一切都值得。”
最終這場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場觀眾熱血沸騰,掌聲雷動,極大地振奮了武漢軍民的抗日信心。
在這忙碌而緊張的工作中,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1938年的一個夜晚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郭沫若和于立群像往常一樣在江邊散步。
月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風輕輕拂過帶來一絲難得的寧靜。郭沫若停下腳步認真地看著于立群,鼓起勇氣說:“立群這些日子和你在一起,我很開心。你聰慧、勇敢,又充滿熱情,我想一直和你在一起你愿意嗎?”
于立群臉頰微微泛紅低下頭,輕聲說:“我愿意。” 這一刻他們的感情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如同一朵堅韌綻放的花朵,愈發深沉而堅定。
隨著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遷至重慶,郭沫若與于立群也輾轉來到這座山城。
1939年4月在重慶23歲的于立群與郭沫若舉行了簡單而莊重的婚禮。婚禮當天盡管物資匱乏,局勢依然緊張,但許多文化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紛紛前來祝賀,周恩來也應邀出席,見證了這一時刻。
從此于立群成為了郭沫若的“抗戰夫人”。
婚后于立群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支持郭沫若的工作中。1942年為了讓郭沫若能安心創作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勵民眾反抗侵略的斗志,于立群不辭辛勞,跑遍了重慶大大小小的圖書館。
當時的重慶圖書館資源有限,且因戰亂許多書籍資料保存不善。
但于立群沒有放棄,她在堆積如山的書籍中仔細查找戰國時期的相關資料,對每一份文獻都認真研讀,精心整理出厚厚的筆記,為郭沫若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素材基礎。
在創作過程中郭沫若遇到思路卡頓之時,于立群總是能憑借自己的見解,與他探討為他提供新的靈感,使得這部經典之作得以順利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于立群在做好郭沫若賢內助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她擔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為婦女權益的保障和提升四處奔走,組織各類婦女活動,鼓勵廣大婦女走出家庭,參與國家建設。
作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她認真履行職責,深入基層調研,為民生問題建言獻策。
在家庭中她與郭沫若共育有六個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悉心照顧孩子的生活與成長,努力營造溫暖和睦的家庭氛圍。
然而命運卻在晚年給了她沉重一擊。1978年6月郭沫若這位文學巨匠與世長辭。
于立群悲痛萬分,為了紀念丈夫,她強忍著內心的傷痛,編選了郭沫若在新中國成立后所作的詩集《東風第一枝》,希望能讓更多人領略到丈夫在新時代的文學風采。
同時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希望能將丈夫一生的文學與學術成果完整地呈現給世人。
書架上整齊排列著郭沫若生前的著作,《女神》《屈原》《青銅時代》...每一本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于立群的目光落在最上層一個不起眼的牛皮紙包裹上,那是整理遺物時發現的,她一直沒敢打開。
今天她終于鼓起勇氣搬來木梯,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個塵封已久的包裹。解開細,一本深褐色皮面日記本出現在眼前,封面上燙金的"1934-1937"字樣已經褪色。
"這是...他在日本時期的日記?"于立群的心突然加速跳動。
郭沫若生前從未提起過這本日記,她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翻開第一頁熟悉的筆跡躍入眼簾,卻寫著陌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