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為背景虛構創作。
契丹會同元年,幽燕之地新隸遼廷,香河置榷鹽院,劃域分壤,與武清縣隔堤為界。
彼時此地尚無名,縣城筑于平野,南依白河,東臨碧波。初秋夜,遼地巡鹽官耶律德仁夜經此地,行至河邊暫歇。
白日鹽硝彌漫,荒野寂然,而秋夜卻水風微涼,他忽然聞到一縷奇異的香氣,不似酒池醇厚,不似花草馥郁,而是一種說不出的幽然氣息,令人神怡。
"這荒郊野外,為何有此香氣?"耶律德仁奇道。
但當他循香而去時,那香氣卻忽然消失了,水面如鏡,無風無波,唯有一片幽微的濕潤之氣,似香非香,彌漫在夜色之中。
他以為自己因鹽務勞頓而疲乏所致,故未多想。然而,當他次日劃界置縣,與武清尉交換文櫝時,竟意外得知,那夜河畔竟有傳言——"香河河畔嘗生香,月下如夢醒不得;水聲細語傳百里,此縣得名為香河"。
這一則荒誕不經的謠言引起了耶律德仁的注意,他不禁生出幾分好奇,"何香之有?"
香河置縣后,契丹官府為安撫地方百姓,特令鹽榷司依河岸筑鹽渡,以供百姓采鹽易物,同時命河工疏通白水河道,以貫通武清、漁陽兩縣鹽路。
數月后,遼鹽使蕭鐵山巡視香河,夜宿鹽渡亭中,再次聞得水畔濃烈的奇異香氣。
他披衣起坐,命隨行侍從沿河探查,卻一無所獲。他站在亭欄前,見水波正隨著月色蕩漾,忽然河面波心處泛起一層瑩瑩的白光,仿佛一條銀帶浮于水上,水光柔美,宛若夢幻。
"此為何物?"蕭鐵山揉揉眼睛,水面卻無風,"水光......香河......"他忽憶起當地傳言,據說香河這名字正源于此。
"莫非是百姓口中的'水神'?"他若有所思,卻不敢輕舉妄動,唯命鹽渡工匠在河岸修建了座小廟,內奉水神,不塑金身,以免觸動靈異。
自水神廟建成后,鹽渡一帶的商民常聞"夜渡聞鈴"的奇事——夜航的運鹽舟行至河心時,竟隱約聽到陣陣模糊的鈴聲,仿佛穿越水霧而來,但登舟檢視,艙中空無一物,不見鈴繩,也不見舟痕。
而岸邊鹽工也說,有時在晨光熹微中看見一襲白衣的身影佇立水湄,似引航道,又似送別離舟。然其蹤影若有若無,唯余水光微漾時分,那香氣依舊纏繞在鹽渡亭的梁柱之間,久久不散。
香河置縣第二年春,縣民開始在城南白河沿岸開墾稻田,但每至夜深,稻田中便傳出不知名的水聲。
鹽榷司派差役查看,卻驚異地發現水畔浮著一些零散的荷葉與水草,而荷葉邊還結著粒粒晶亮的鹽珠!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當地百姓紛紛傳言,是香河"水神"感念置縣通商之功,特意送來的鹽稻瑞物!但蕭鐵山卻覺得不可思議,"鹽凝于水?草木化珠?莫不是水氣成晶?""神異乎?非也。"
他暗自思忖,卻無法解釋,只得命縣民將鹽稻之景繪成卷軸,送至遼廷。遼道宗見了這卷異景圖,竟然欣然題詩:"香河初置榷場興,水色如鹽珠玉凝",命遼地鹽官效仿此法試行。
時光流轉,香河鹽渡漸成遼地經濟樞紐,商運繁忙,鹽稅豐裕。
然而每至秋夜,仍有船夫聲稱聽見鹽渡亭傳來清越的吟誦聲,"鹽入白河河入夢,香分野渡渡藏靈",隱隱似有天籟,卻無人得窺真容。
而每年香河河畔秋分夜,商民、鹽工之間竟流傳著一種奇異的規矩:若見到河面霧色迷離,須留步向河致敬,仿佛在為未知的護佑而感恩。
到了明清兩代,香河之名已在史書中載錄不衰。而清人《香河縣志》曾載有一異事:乾隆八年冬夜,鹽渡亭忽生瑞景,水光浮玉,香氣襲人。
據說當時鹽渡的船工見一少年,白衣覆雪,立于河面,遙指遠處柳堤曰:"此地置鹽院,香流貫九河;但愿民生愿,千年無斷過。"
未幾少年化為霧痕,水天一色再無蹤跡。而這段奇事被稱為"鹽河白衣渡",成為后人口口相傳的傳說。
至今,香河河畔仍偶有行人夜經鹽渡,于月夜水天處恍聞若有若無的鈴聲或歌聲,而"鹽渡生香"、"白衣少年渡"的故事,更成為香河縣代代流傳的謎團之一。
有人笑為市井流傳,有人卻篤信冥冥中確有意象,或許香河之名,正是天地水汽交感而生,那裊裊香氣,正是縣治之由來,亦是大遼治下繁榮瑞兆之征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