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今天4月22號,公元353年4月22號,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對于書法家、在學的書法專業(yè)學生還是書法愛好者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兒。所以,筆者也會盡可能地說細一些。關于《蘭亭序》無法給大家展示了。這方面的書籍很多有興趣朋友去網上搜,不過網上東西有些此出入,待會兒再解釋。
其實你看到的是什么?筆者大概也能猜到。那我們要聊這個事,就得從王羲之他爸爸說起。
公元312年,當時匈奴大軍攻破洛陽,當時西晉王公貴族被胡人是一網打盡,司馬睿呢在王導、王敦兄弟倆的扶持下占了江南虎踞龍盤之地,5年之后稱帝這就是東晉。那么王導、王敦兄弟所謂瑯琊王氏。
秦始皇當年不是全國分36郡,瑯琊是其中之一,在山東青島,現在那兒有瑯琊鎮(zhèn)瑯琊王氏,是士族大戶,最為顯赫了。
王導做成像主聞知王敦的長官,軍事鎮(zhèn)荊州,家族里人各色人等七大姑八大姨都有分封。東晉幾乎一半的大全被瑯琊王氏收入囊中。這叫“王與馬”共天下。
我們講王羲之,他就是王家的人,但他們子弟很多。王羲之的爸爸叫王曠做淮南太守。后來310年時,他帶3萬兵馬奔山西跟匈奴人打仗,但最終全軍覆沒,王鄺下落不明為國捐軀。
父親死后王羲之一下子就感覺一腳踩空了。整個家族供養(yǎng)他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父親失蹤可以叫失敗吧,這個孩子從小實際上就飽受冷眼,世態(tài)炎涼,肯定心里面是不舒服的。怎么辦呢?要不就下決心,沒別的辦法,怎么改變命運? 那就是讀書做官。
不管怎么說,瑯琊王氏家大業(yè)大,供養(yǎng)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都是王室的子孫所以這孩子很小年紀,認真讀書,且出類拔萃 。
在13歲那年,家里來了個大人物叫周易,請客吃飯,賓客盈門、車水馬龍、達官顯貴。在這大人物面前,所有人都在極力的表現自己。當時王羲之13歲也去赴宴,他就悶頭吃飯,不跟別人爭表現的機會。周易就是請客的這位地主,他邊吃邊看四周。這世態(tài)炎涼、各色人等,丑態(tài)百出。這個小孩子在這兒吭哧吭哧自己悶頭吃,這是一個吃貨啊,誰也不搭理不在乎.
周易這種人大人物,看慣了虛情假意。世間百態(tài),有這么一個不爭不搶的一個小孩子和別人真不一樣,惹人注目。就欣賞王羲之所以他就過去了,周先生把當時的壓軸菜“牛心指”端到那小孩子面前“來,你吃第一口”。
要知道當年那個習俗讓13歲的小孩兒吃第一口,王羲之吭哧就是一口,很好,這一下子他算出了名了。當時這些所謂世家大族大戶,也得講究一個派頭光做官光有錢還不行,你也得有點兒這個東西而旺。
還有一個段子,當時一個大臣名流太尉,這位要“嫁女宴” 選自己的乘龍快婿。當時派親信私下打聽就去找王導,王家人家是大族,半夜王家找王導。門當戶對,給推薦幾個優(yōu)秀的子弟吧?王導說,我們家優(yōu)秀孩子很多也都很不錯,你來挑吧。
太尉大人這要挑你,當然就不親自來了,派人專門找人來挑老王家的子弟一個一個的就對鏡貼花。這幫弟兄們都參加選秀,而王羲之當時這樣講:說他躺在床上一只手摸著光肚皮,另一只手捧著書,人家看書,而且很懶散地看書。 當時這也是個范兒。 結果呢?太尉派親信來挑選女婿偶爾一回頭看見還有個小子,怎么這模樣干嘛呢?這是不是個笑話嗎?回去跟太尉匯報說,我見了漂亮有才的男孩子不少,哪還有一個叫“不著調”的。你看床上躺著摸著肚皮看書,人家不參加咱這個選秀,太尉也不是一般人,是這樣啊那就是他了,我把女兒我嫁他。由此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語,叫“東床快婿”,“乘龍快婿”就是騎著龍不好找,東床快婿有床躺著就行。
這事兒離上次那頓飯才3年時間,吃了一頓好飯,然后又掉下來一個老婆,撞了2次大運,從此就有名了。自打小時候父親失蹤再也沒見過面。
永別之后,他這點念想無外乎就是出人頭地,爭口氣,愛稀里糊涂就實現了。總結一下他撞大運的經驗是什么也沒什么,就是不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按別人的規(guī)則玩兒,我行我素。
東晉時代其實還真的崇尚那個東西,二三十年后他就做官了,也算平步青云,做到過征西將軍府長史寧遠將軍監(jiān)江州刺史,做到這個右軍將軍做到過會計,那都算是大官了。所以很多人稱他叫“王右軍”。
但是他做官了,也是有自己的夢想也想建功立業(yè),這很正常。話實說做官沒干成什么事兒,因為當時大環(huán)境想真正做點事情很難,誰干活誰是被看不起。
比如他跟當王羲之與謝安等人站在城頭指著這個江山說,你看,周圍的這大小山頭連綿起伏,天下的局勢也是如此,我們要整頓我們的軍備。
學商鞅變法怎么樣?想老老實實地干活,這個地方貌似看上去錦繡山河異彩紛呈,實際上是一片污泥濁水,大家都是閑扯可以。這種狀況對很多人來講叫習以為常。
但是,王羲之是有夢想的人。這日子真不好過,什么也干不成。 這時候出現兩個人,一個是桓溫平定了四川,這就是強勢崛起。另外還有一個叫殷浩是揚州刺史,朝廷有意讓殷浩對抗桓溫。
東晉南渡以來,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想北伐,你看南宋也有這想法,要北伐收復失地。 誰能完成北伐,恢復中原,誰就是再造乾坤,就是大功臣青史留名。那么北伐誰來主導?是桓溫還是音耗?司馬家的朝廷支持的是音耗。
王羲之和音耗是朋友,就提醒音耗說,現在國內其實經濟形勢不好,盲目北伐恐怕沒有勝算。還是先把國內整頓好,養(yǎng)精蓄銳實力夠了再北伐為好,但是你想音耗得到朝廷的支持,北伐就建功立業(yè)了,根本不在乎王羲之的提醒。
結果當然是北伐失敗了,那桓溫就彈劾音耗,被廢為庶人,而王羲之和后來揚州刺史叫王樹又有矛盾,所以一番考量最后決定不跟你們玩了,到此為止,官場上的王羲之就不在了。
另一個“王羲之”脫穎而出就是寫字的那個王羲之。王羲之留下的傳世作品不多,他早年學過衛(wèi)夫人的書法,那個是比較柔比較飄逸。后來他有博覽了秦漢以來的篆隸碑,那是古樸剛硬的,有柔有剛,有文有武,他自己就融會貫通了,打通任督二脈形成自己的風格。
那王羲之字寫的好,沒什么好說的。關于他練字的傳說到現在還有很多,他本人是王導的侄子,我們講他的家境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很刻苦,從小就喜歡寫字,而且有驚人的天賦。傳說他每次寫完字之后到家門口的池塘把筆、硯臺洗 干凈,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把整個池塘的水就變成墨黑墨黑的,這叫什么?這叫墨池。
據說他練字兒,走到哪練到哪兒,在衣服上比劃,久而久之,衣服給劃破了,這事兒都有。他后來又游歷名山大川。 到50來歲的時候,厚積薄發(fā)。他的書法博采眾長,汲取各家的精華,形成自己的這獨特的很優(yōu)美的風格。
今天我們大家一講,很熟悉的就是《蘭亭集序》,這是王羲之以行書字體寫成。另外還有楷書《黃庭經》是王羲之書法中最著名的小楷書,也很有名。
蘭亭序》是他在江南三月三過節(jié)的時候寫的。當時王羲之邀請了名人雅士,搞了一個“曲水流觴”聚會。“曲水流觴”,曲水流觴就是在彎曲的水流旁邊放上酒杯,酒杯隨著水流漂動,流到誰面前,誰就得拿起酒杯喝酒,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聚會游戲。
據說能追到西周,文人雅士都玩兒這個游戲,就是在一王羲之請的都是文人雅士,都是有真學問的人,誰作不上來呀?所以就作出很多詩來, 王羲之得到幾十首詩非常高興,當即決定將這些詩做個“集”字來寫個序。蘭亭序它的玄妙在于28行324個字,其中相同的字,都是用不同的寫法寫出來的,筆飛墨舞,氣象萬千。
但是,我把話的說在這現如今蘭亭集序的真跡已看不到了,乾隆當年找最后也沒有找到。選出了八個大家所描摹的作品,其中包括:柳公權、董其昌他們的作品被人們稱作是蘭亭八柱。 現在放在故宮博物館里,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那兒看看。至于蘭亭集序真跡,有人說被唐太宗給陪葬了。
唐朝初期的時候,王羲之的后人出家為僧,蘭亭集序到了一個和尚手里。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千方百計搞到手,之后可能是下命令讓蘭亭集序陪葬,從此在人間消失。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