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5日,兩名科考隊隊員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的一個溶洞內潛水時失聯,后經當地公安、應急、消防、急救等多部門長達69個小時的聯合搜救,最終成功將失聯隊員營救出來。近日,大量救援現場、救援細節首次披露,當事人在極端環境中盡自己最大努力維持體溫、保存體力,為救援爭取寶貴時間。失溫到底有多可怕?又應該如何科學預防和應對失溫?為此,記者采訪了南京同仁醫院急癥重癥監護室主治醫師殷公建。
視覺中國
為了防止失溫,他用尿液保溫自救
在戶外活動時,遭遇失溫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失溫現象也是戶外活動中致死事故的重要原因。
當事人之一大周回憶,為了不失溫,他把潛水裝備拆下來卡在石縫,人坐在上面,在失聯9.5小時后,搜救人員發現了他。而另一位當事人小周在失聯約73小時才被發現并獲救,這期間他為了不讓自己失溫,每次撒尿的過程中,都會站起來,把尿液從雙腿衣服里面滲下去,滲到泥巴上面,這樣讓泥巴稍微暖熱一點,就可以把它涂抹在自己身上,相當于給自己加了一個保溫層。
失溫又稱低溫癥,是指人體核心溫度(心臟、肺部、大腦等維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溫度)低于35.0℃時的癥狀和體征。當人體的產熱速率低于散熱速率,體內熱量越來越少、不足以保持正常體溫時,就會出現“失溫”現象。
失溫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一般會有輕度失溫、中度失溫、重度失溫三個發展階段。殷公建介紹說,當體溫降至比正常體溫低1-2℃時,人體就會產生顫抖,四肢麻木、臉色蒼白、語言不清等癥狀,皮膚上會出現“雞皮疙瘩”,排尿也會增多。“有些時候患者會感覺到一點‘溫暖’,這多是低溫癥發展到第二期的信號,也就是到了中度失溫,體溫降至比正常體溫低2-4°C。這時患者肌肉不協調更加明顯,行動更遲緩、困難,臉色蒼白,唇、耳、手指和腳趾顏色可能變藍。當重度失溫時,肌肉協調能力基本為零,脈搏和呼吸速度放慢、體表血液循環大幅度下降,如果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隨時會面臨死亡危險。”
復溫不可“急功近利”,優先保護核心體溫
需要提醒的是,失溫不僅僅是在戶外探險、徒步等特殊活動中才可能出現的事,日常生活中,它也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威脅。在今年的一月份,殷公建就接診過一位深夜喝酒后醉倒在路邊的失溫患者,是被路人撥打120送到了醫院急診。“當時患者渾身蒼白、神志不清,體表溫度用溫度計也測不出來。初步判斷患者是喝酒以后血管擴張,高溫蒸發帶走了體內很大一部分熱量,再加上夜間氣溫低,時間一久引起的失溫。做了相應的搶救措施,患者沒有出現并發癥,一個小時之后體溫恢復至36℃以上,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就順利出院了。”
“只要相應條件具備且持續一段時間,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會有失溫的風險。”殷公建還補充說,比如在高溫環境中大汗淋漓之后,沒有及時更換衣物又突然遭遇極端天氣,體內熱量迅速流失,同樣會增加失溫的幾率。
失溫不是突然發生的,在幫助復溫時也不能“急功近利”。殷公建說,發現有人出現失溫癥狀時,要立即將患者脫離低溫環境,轉移至溫暖、避風的安全環境或醫院,盡快幫助患者更換掉潮濕衣物、增加保暖衣物并進食碳水化合物。在轉移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患者輕放平移,避免劇烈運動。
“對于重度失溫以上的患者,不能盲目對其進行揉搓手腳心、灌熱水等復溫方式。因為患者若被大幅度搬動或揉搓四肢,可能會導致大量冷血回流,致中心溫度下降損害臟器功能,如影響心臟誘發心律失常等嚴重后果。應輕柔搬運患者(避免體位突然變化)至避風干燥處,用隔熱墊隔開地面,再用干凈衣物或毛毯包裹患者全身,重點覆蓋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區域。施救者也可脫衣貼近患者軀干,用體溫幫助患者升溫。”殷公建表示,總體來說,施救的核心是緩慢、可控地復溫,并優先保護核心體溫。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