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作為江西省“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聯盟牽頭單位,東華理工大學積極響應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聯合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江西省通訊終端產業技術研究院及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立訊智造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共建東華理工大學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學院以服務吉安市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目標,依托王耀南院士團隊,構建“1+N”多主體協同辦學體系,形成“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課堂直通車間:三方共育“零距離”人才
“從通信協議理論學習到智能家居產品開發,真正實現了學用零距離!”自動化專業學生方開豪在操作企業開發平臺時感慨道。論壇現場,200余名學生通過“產業認知-崗位實踐-職業規劃”全鏈條育人活動,體驗了“教室到車間”的無縫銜接。
東華理工大學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實行“雙導師制”和對接地方產業前沿動態、企業用人標準、崗位核心能力的“三對接”機制,讓企業導師深度參與課程設計,將企業實際需求100%融入培養方案,課程年度更新率超30%。現場發布的“崗位能力圖譜”與“技術進階路線圖”,幫助80%參會學生明確職業發展路徑。
階梯分段培養:構建“遞進式”育人閉環
協訊電子(吉安)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明介紹校企共建的“階梯式”實踐體系:低年級學生通過暑期實習建立產業全景認知;中高年級參與學期項目制實踐,掌握產品開發全流程;畢業生依托“雙導師制”,實現畢業設計與就業精準銜接。
東華理工大學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創新“遞進式、階段化、多樣化”培養模式,學生前兩年完成通識與專業課程學習,第三年在金雞湖創新小鎮開展產業鏈技術實訓,第四年進入相關龍頭企業完成實踐與畢業設計。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提供集中式實習基地,企業投入超億元設備資源,政校企三方協同縮短“理論到實踐”的距離,輸送“即戰力”強勁的技術人才。
雙向賦能驅動:激活產學研創新生態
產教融合的疊加效應加速顯現。短期看,定向培養機制緩解了企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中長期看,通過復合型人才輸送,為產業鏈智能化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三年,學院與相關龍頭企業聯合承擔省市級揭榜掛帥項目10項,研發經費達8600萬元,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4億元。
政校企協同有效推動了“人才蓄水池—技術創新—產業集群”良性循環。東華理工大學聯合江西省通訊終端產業技術研究院、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吉安市電子信息產業聯盟”,獲批省級重大專項“高端視覺檢測機器人研究”等項目,助力吉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曹林、饒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