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一年前,橫跨龍里朵花大峽谷的龍里河大橋正式通車。從“工程奇跡”到“旅游地標”,這座車行道與玻璃步道共橋面的高山峽谷景觀橋,不僅是貴州交通工程的壯舉之一,更是一張靚麗的旅游名片,為貴州橋旅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龍里河大橋與云霧融為一體,美輪美奐,蔚為壯觀。
值此大橋通車一周年之際,龍里縣融媒體中心透過鏡頭、筆觸、畫面,解碼龍里這座“超級工程”如何從物理結構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引擎。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座發展之橋、民心之橋、融合之橋,如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為龍里高質量發展釋放更大潛力和更多活力!
自龍里河大橋通車以來,它不僅成為了貴州旅游的新地標,更讓大橋周邊的群眾“橋”見了鄉村發展的新機遇,依托“一橋一水”的獨特優勢,積極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探索鄉村“橋旅+水旅+農旅+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讓昔日龍里河沿線的小山村蛻變為鄉村“網紅打卡地”。
龍里河大橋與橋下的朵花組相映成趣,美輪美奐。
“五一”假期臨近,龍山鎮余下村朵花組不少農戶都在忙著將自家民房按照鄉村民宿、農家樂標準進行改造,爭取在“五一”假期前完成升級,達到營業標準。村民岳相智去年開始進行民宿改造,現在他的云水間農莊已經滿足接待條件。
龍里縣龍山鎮余下村云水間農莊負責人岳相智介紹:“橋架起來,來玩的人多了,修個山莊在這里,有吃有住,也留得住客人。我家有5個房間,可以住12個人,龍里的特色辣子雞、家常菜都有,還可以自己帶食材來燒烤。”
龍里縣龍山鎮余下村朵花組。
目前,朵花組已經有10多戶農戶參與民房改造。乘著大橋通車的“東風”,在外務工多年的禹治云去年5月回家開起了農家樂。由于前來打卡龍里河大橋的游客越來越多,他的農家樂生意十分火熱。
“有很多廣西、廣東、重慶和貴陽等地的游客過來,基本每天都有預訂。去年五一到國慶期間我們接待了將近5000人次。”龍里縣龍山鎮余下村大禹農家樂負責人禹治云笑著說。
“橋”見發展機遇的余下村,積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采用“政府補助材料費+群眾自籌資金+村民投工投勞”的模式,在朵花組實施“五小三改”人居環境整治項目,鼓勵村民發展具有鄉村風情和民俗文化特色的民宿,力爭在當地打造鄉村民宿集群。
河道整治建成的“蝴蝶壩”。
余下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羅正森介紹:“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每戶每個房間設立一個獨立衛生間、一個共享廚房,在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設置了一個觀景露臺,專門觀看龍里河大橋。我們還引導群眾去參加培訓,外出學習其他地方好的民宿管理和農家樂管理理念。”
同時,余下村還深耕“水文章”,先后爭取500萬元項目資金,建成下河梯步、垂釣平臺、景觀壩、移動攤位、露營基地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今年還新增“親水樂園”旅游業態,增設移動攤位79個、停車位500個、公共廁所等設施,全方位滿足游客游玩需求。
河道整治建成的“魚鱗壩”。
“我們將整個河道的河底填平的時候,保留了30-50厘米的高度,這樣更適合親子家庭游玩。另外還建了彩虹壩、魚鱗壩、蝴蝶壩、梅花壩以及五彩滑道等設施,供游客游玩。”余下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方林說。
從“過路橋”到“致富橋”,去年余下村以“橋”為媒、以“水”為魂發展特色鄉村游,單日接待游客最高達3000人次。今年,余下村積極深化“橋旅+水旅+農旅+文旅”融合發展,通過招商引資,開發露營基地、特色民宿、農家樂、濱水燒烤等旅游項目,全力打造“鄉村旅居·余下組團”發展新模式。
改造完成的民宿。
“下一步,我們村將結合目前的優勢條件,以橋旅和農旅發展為前提,讓更多群眾參與到民宿和農家樂的行業當中來,讓群眾真正吃上‘旅游飯’。”徐方林表示。(文/圖 羅小春、劉勻龍、楊瀟、潘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