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臨沂市沂南縣第四實驗小學教師 李秀建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旅程,而家校溝通則是這場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橋梁。起初,我在家校溝通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直到讀到全國著名班主任梅洪建老師的著作《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才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開啟了家校溝通的新篇章。
困局:家校溝通的荊棘之路
小浩,是我們班里一個格外活潑好動的孩子,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不是在課間奔跑打鬧時碰倒同學,就是在課堂上擾亂秩序,引得周圍同學無法專心聽講。處理這些接連不斷的問題,成了我每日工作中的“重頭戲”。每次與小浩家長溝通,滿心期待能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小浩的行為,結果卻總是事與愿違。
記得有一次,小浩在課間與同桌發生激烈爭吵,甚至動起手來。我立即聯系小浩的家長,詳細說明事情經過,希望家長能重視并配合教育。然而,小浩爸爸的回應卻讓我如墜冰窖。他語氣強硬地質問我:“為什么總是我家孩子出問題?別的孩子就一點責任沒有?你們老師平時都怎么管的?就知道找家長!”一連串的指責,讓我一時語塞,滿心委屈。掛了電話,我內心五味雜陳,自己如此盡心盡力,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實在令人難過。何況,班里像他這樣的家長并不只有一個。
冷靜之后,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家校溝通方式。我發現,每次與家長交流時,我總是向他們告狀,卻很少給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家長一次次被叫到學校,卻看不到孩子的改變,難免心生不滿。這次經歷給我敲響了警鐘,也讓我明白,家校溝通絕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需要智慧與技巧的深度合作。
破局:從書中探尋教育智慧
在迷茫困惑之時,梅洪建老師的著作《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家校溝通之路。
閱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家校溝通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有效的溝通不是單方面的抱怨與指責,而是平等的對話與合作。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問題,更要尊重家長的感受,要從多個方面與家長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共同探尋孩子成長的最優路徑。
有了理念的指引,我開始積極探索家校溝通的方法,努力將書中的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
之后,我改變了與家長交流的態度和方式,從心底尊重每一位家長,以平等、友善的姿態與他們溝通。不再將溝通視為“告狀”,而是看作共同探討孩子成長的契機。交流時,我常用“我們的孩子”這樣的表述,拉近與家長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是教育的同盟。遇到問題時,我會選擇在雙方都冷靜的情況下,客觀陳述事實,以商量的口吻與家長共同尋找解決辦法。比如,當學生之間發生沖突時,我會先安撫學生情緒,再邀請家長到校,一起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引導家長從孩子的角度思考解決方案,充分尊重家長的意見和想法。
書中說,贏得家長的認可和尊重,不僅要有真誠的態度,更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于是,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傳遞給家長。
我定期在家長微信群分享家庭教育的優質文章,為家長提供實用的教育建議;利用微信公眾號,記錄班級動態,分享教育心得,宣傳班級正能量;創新家長會形式,將傳統的匯報式家長會轉變為互動式學習交流活動。例如,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圍繞“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一主題,設置互動環節,邀請家長分享經驗,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了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學校教育,我積極邀請家長參與班級建設,讓他們成為班級管理的重要一員。
我熱愛閱讀與寫作,便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微信小程序讀書打卡、線上閱讀分享會等,并創辦班刊《晨曦》,發表學生的優秀文章。在這個過程中,邀請家長參與,輪流擔任班刊編輯,負責排版、校對等工作,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也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
此外,我還策劃了各類特色活動,如詩配畫、廚藝大賽等,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這些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進一步拉近了家校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家長對班級管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蛻變:構建和諧家校關系
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家長們對我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積極參與班級事務,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而小浩的轉變,更是讓我深感欣慰。我以真誠的態度,與小浩家長多次溝通,我們根據小浩的特點制定了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在學校,我特別關注小浩的閃光點,鼓勵他參與班級活動,發揮自己的繪畫特長。在班級詩配畫創意大賽中,小浩獲得了二等獎,這讓他在同學們面前找到了自信。同時,小浩家長也主動與我保持密切聯系,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漸漸地,小浩變得懂事、自律了,學習成績也在逐步提升。
《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這本書,不僅為我解決了當下的教育困境,更為我提供了家校溝通的動力源泉。回顧這段經歷,我深刻認識到家校溝通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的藝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一個家庭都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和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專業素養,以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式開展家校合作。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