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萬兩白銀砸下去,詹天佑拼命修出“人”字鐵路,百年后,它停運、封軌、變成了公園。
這條路,真值這么多銀子嗎?
銀子不夠,人上
京張鐵路原本預算是500萬兩白銀,后來多花了193萬兩,占了清政府國庫的十分之一。
說白了,這不是一條鐵路,是一場賭。
1905年,這筆錢由郵傳部批下來,中央明說了,只能花500萬,再多一分,負責的人要問斬。
這不是夸張,那時候的鐵路,都是洋人修,為什么?
中國人沒經驗,不會算賬,不懂工程,更重要的是,不懂規則。
西方人的鐵路成本高,但利潤也高,他們有成熟的合同制度、投標機制,還有自己的銀行系統,而中國連一套像樣的預算都拿不出來。
當時誰都不愿接這活,鐵路要穿越燕山山脈,八達嶺一段坡度高達33‰。
這在今天來看難度也不小,可詹天佑還是答應了,他是工部局里出來的工程師。
回國多年,一直在鐵路上跑,當時他39歲,頭發已經花白。
接下這事時,手下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團隊,沒有現代測繪儀器,只靠腳量和星星定位,工人來自四面八方,大多是文盲,連圖紙都看不懂。
設備呢?靠就地采購,軌道鐵、枕木、水泥,能用的全用,不能用的重新造,有時連鐵釘都要自己燒出來。
可最棘手的是——八達嶺隧道。
那個地方,地質復雜,硬度極高,沒水沒光,濕氣重。
詹天佑沒錢買洋人的掘進機,自己想了一套辦法,叫“豎井法”。
就是在山頂先挖井,再從上往下掘通,前后中間同時施工,這樣速度快、耗人少,但也更危險,炸藥都是自己調配,有一次引爆失敗,半座山差點塌了下來。
每天都有工人死,有被炸死的,有墜井的,還有凍死的。
那年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山里風大,帳篷全被吹翻,吃的只有高粱面和咸菜。
為了節省成本,詹天佑自己設計線路,他的創舉,是在八達嶺段,做了一個“人”字形折返。
這在當時,屬于天才級別的創造。
坡度太陡,火車上不去怎么辦?他畫了一個“人”字形線路,火車開到“人”字的頂端,然后倒著開,把前車頭變成后車頭,再爬第二段坡。
這種方法節省了大量炸山挖隧道的錢,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關鍵——他做到了。
1909年,全長200公里的京張鐵路全線貫通。
總花費693萬兩,平均每公里4.86萬兩,你知道同期滬寧鐵路的造價嗎?每公里12.29萬兩,還用了大量洋人技術。
詹天佑不靠洋人,一分錢一分錢摳出來修的路,活著把它修成了。
鐵軌上的戰爭
鐵路剛修好三年,清政府就沒了。
鐵路被北洋政府接管,后又被日軍占用,京張鐵路的命運,從此不在自己手里。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迅速控制北平周邊交通。
京張鐵路成為日軍軍用運輸干線,詹天佑早年留下的“人”字形設計、八達嶺隧道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斷掉日軍補給,中國軍隊在鐵路沿線反復炸橋、毀軌、設雷區。
鐵路多次被炸、搶修、再炸,一列火車開過去,可能下一次回來就成了一堆廢鐵。
最慘一次是在昌平段,整段鐵軌被炸掉五公里,修了一個月。
1945年抗戰勝利,鐵路滿目瘡痍,民國政府沒錢修,等到新中國成立,第一件事之一就是搶修這條鐵路。
1952年,鐵路重開,重新上電,擴展為復線,改造為電氣化鐵路。
但問題來了,到80年代末,全國進入工業化加速期,京張鐵路這點運力,根本不夠用。
原始軌道承重有限,列車只能慢慢爬,特別是八達嶺“人”字段,每趟列車都得倒車一次,調度時間長,事故率高。
當時從北京開到張家口,最快也得七小時,最慢十一個小時。
而貨運更是麻煩,運輸量大,車速慢,經常堵車,國家不得不修新的支線,和快速線來緩解壓力。
京張鐵路,變成了“過時”的代名詞。
2014年,這條誕生于清末、歷經戰火與重建的鐵路,正式停運。
火車停開,軌道封閉,列車不再經過八達嶺那段“人”字形展線,那一年,很多老鐵路人站在軌道邊哭了,他們說,這不是停運,是“送葬”。
但另一邊,時速350公里的京張高鐵正在建設,五年后,2019年,它開通運營。全程最快47分鐘。
從人字形到子彈頭,百年跨越,用了693萬兩起步,燒出了一個時代的終點。
廢軌變公園
2014年,京張鐵路最后一趟列車駛離,八達嶺站燈滅,鐵門焊死。
那年秋天,八達嶺山風很硬,鐵路工人拆掉了“人”字形折返段的信號燈,一盞盞砸下來,像是砸進了過去。
人們不知道的是,停運并不等于廢棄,政府沒讓這條鐵路徹底沉寂。
2018年,它被列入中國工業遺產名錄。
這個動作有點反常:一條早已停運、運力落后的鐵路,突然成了“文化財產”?不運貨、不拉人,卻成了“要保護的寶貝”?
理由是:它不是普通鐵路,它是詹天佑修的。
于是,京張鐵路改了個“身份”,不再是交通線,而是歷史線。
清華園站舊址,磚木結構小站,被完整保留,站臺油漆補刷,舊鐵軌留作紀念。
詹天佑號蒸汽機車,重新擦亮,放在展臺上,車輪不轉,汽笛不響,游客可以坐上去拍照,但不能開。
最核心的一段,就是八達嶺“人”字段,原來用于折返調車的軌道,被全部保留,旁邊鋪上木板和綠植,改成人字形步道。
站在最高點,能看見昔日調度員站的位置,如今只剩下一根銹掉的信號桿。
公園建得很講究,命名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設計理念是“三線織錦”,什么意思?三條線——歷史線、生活線、創新線。
聽起來很復雜,實地去看,其實就是老鐵路上搭了,休閑設施和科普展廳。
展廳里,有一個高仿的隧道斷面,墻上貼著詹天佑的“豎井施工法”草圖,游客能站在里面,聽到炸藥模擬聲,還有投影出的工人打鑿影像。
更吸引人的,是鐵路綠道,原鐵軌不拆,鋪上橡膠板,跑步的人、騎行的人,全在上面活動。
你跑步,他們在拍照,孩子在軌道上數枕木,老人在站臺邊打太極。
有人問,這是不是在“消費”一段歷史?
但也有人說,比起荒廢、拆除,能留下來、被看見,本身就是勝利。
現實也確實殘酷——舊鐵路運不了人,變公園,至少還能“運流量”。
百年再出發
詹天佑修的是“人”字,今天修的是“高鐵”字。
2019年,北京到張家口的高鐵全線通車,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自動駕駛、車站無紙化、隧道智能監控,這不是升級,這是換代。
而且,站點設置直接“對標”舊線一一對應,部分新車站甚至建在舊址旁邊。
比如清河站,現代玻璃建筑,離老清華園站只有幾公里;比如八達嶺長城站,建在山體之下,全線最深,地下102米,相當于30層樓,直接連通長城景區。
誰都知道,這不是一條普通的高鐵,這是中國向世界證明技術實力的一條線。
背后技術,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智能運維系統、自主制式的CR400AF型動車,全程無外援,沒有一顆螺絲釘依賴進口。
而且它不僅是高鐵,還是冬奧會指定線路,張家口是滑雪場地,北京是主會場,兩地之間這條高鐵,成了“奧運動脈”。
當年詹天佑被諷“中學畢業生造鐵路”,今天中國工程師,用無人駕駛動車橫穿燕山,時間壓縮到47分鐘,票價不到一百元。
這對百年前,那些拿命挖隧道的工人來說,幾乎是另一個世界。
但這一切,后世沒有忘記他們。
在清華園站,墻上刻著一行字:“中國人自己修的第一條鐵路”,在八達嶺遺址公園,每年有上千場中小學生參觀教育活動。
有人問孩子們,誰是詹天佑?他們說:那個修鐵路不靠外國人的人。
精神這東西,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你把它放在歷史里,它會沉下去;你把它放在人群中,它就活過來了。
京張高鐵沿用的線路編號,是JZ001,京張鐵路,編號001,開頭的那個1,至今沒人敢動。
它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長的,但它是第一個不靠洋人修出來的。
詹天佑拼出的是一條路,更是一種骨氣,鐵路停了,但精神沒停。
從“人”字到高鐵,我們沒忘,也不能忘:中國的路,得靠中國人自己走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