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光市文家街道蔡西村,提起村黨支部書記鐘明,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親切地稱他為“韭菜書記”。這位扎根基層的村支書,不僅讓蔡西村的韭菜產業煥發新生,更借助電商直播的力量,讓“文家貢韭”走向全國,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他帶著村里的盆栽韭菜亮相壽光菜博會,再次讓“韭菜之鄉”的品牌熠熠生輝。
從傳統種植到盆栽韭菜:讓韭菜“身價倍增”
蔡西村種植韭菜歷史悠久,但過去由于品種單一、銷售渠道有限,村民的收入并不高。鐘明上任后,帶領村民成立壽光市旭信蔬菜專業合作社,推行“五統一”管理模式(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檢測、統一銷售),確保韭菜品質。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韭菜的附加值,成了他思考的重點。
2017年,鐘明創新推出“盆栽韭菜”——消費者只需澆水,20天后就能吃到新鮮韭菜,既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又滿足了都市家庭種植樂趣。這一創新讓韭菜的“身價”翻了數倍:原先一畝地韭菜收入1.5萬至2萬元,做成盆栽后,每畝收入可達5萬元。此外,盆栽韭菜還帶動了韭菜根的銷售,每畝地又增收3000至5000元。
“以前韭菜割完就扔,現在韭菜根也能賣錢,還能做成韭花醬、韭苔醬,產業鏈越拉越長。”鐘明笑著說。如今,蔡西村的韭菜衍生品如韭花醬、韭苔醬等,每瓶售價15元左右,一斤韭苔能做成兩瓶醬,價值翻倍。
電商直播:讓“韭菜根大叔”火出圈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產品也需要宣傳。鐘明敏銳地抓住電商風口,每晚6點到9點半在抖音、視頻號直播,推銷盆栽韭菜和韭菜根。他的抖音賬號“韭菜根大叔”已有2.7萬粉絲,視頻號粉絲也突破2萬,每晚直播銷售額達2萬元左右。
“我們的韭菜根生命力強,曬十天半個月再澆水照樣活!”直播中,鐘明用樸實幽默的語言講解韭菜種植技巧,吸引了大批都市陽臺種植愛好者。他還分享“韭菜變粗”的秘訣——用啤酒兌水澆灌,讓粉絲直呼“學到了”。
電商的爆發式增長,讓蔡西村的韭菜根供不應求。原先只在七八月份銷售,如今全年熱賣,每天通過郵政、順豐、極兔等快遞發往全國各地。據統計,蔡西村一年賣出80億顆韭菜根,日均銷售60萬顆,帶動周邊二三十個村莊的韭菜產業發展。
“中國韭菜第一鄉”的產業升級
文家街道素有“中國韭菜第一鄉”的美譽,韭菜種植面積達7103畝,年產量約3000公斤/畝,均價每公斤16元,產品遠銷日韓等國。鐘明帶領的蔡西村,正是這一產業的“領頭羊”。
除了盆栽韭菜和電商銷售,蔡西村還探索了韭菜深加工、禮品化包裝等模式。冬季,盆栽韭菜成為京津冀地區走親訪友的時尚禮品;韭菜根經過優選,直徑超過成年人大拇指,成為南方市場的搶手貨。村里的老人和婦女也找到了新工作——刨韭菜根、包裝發貨,日收入可達一二百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電商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回村創業。“以前年輕人覺得種地沒前途,現在看到韭菜能賺錢,都愿意回來干。”鐘明說。
“蔡西經驗”走向全國,助力鄉村振興
蔡西村的成功經驗并未止步于本地。近年來,鐘明帶領黨支部向外輸出“蔡西模式”,幫助濟南鋼城區、臨沂沂南縣、棗莊山亭區等地發展韭菜種植,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蔡西村也因此榮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稱號。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村民富起來,還要讓‘壽光模式’在全國推廣,讓更多人吃上放心韭菜。”鐘明說。
從傳統種植到盆栽韭菜,從線下銷售到電商直播,鐘明用創新思維和實干精神,讓蔡西村的韭菜產業煥發新生。他不僅是村民口中的“韭菜書記”,更是鄉村振興的踐行者。未來,隨著“文家貢韭”品牌越叫越響,這條“韭”富路必將越走越寬。
(大眾新聞記者 石如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