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冰島的Sundhnukagigar火山噴發場景,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場火山噴發竟讓2000多公里外的北極遭了殃。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的研究小組通過“星-地聯合監測”,首次捕獲到了冰島火山噴發對北極的跨境污染過程。
研究人員發現,火山噴發的二氧化硫傳播到了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導致該地區出現了嚴重的北極霾事件。
01
千里追蹤“化學煙霧”
冰島火山噴發,短時間內通過裂隙式噴發,向大氣層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其他有毒氣體。
這些氣體污染了環境,在陽光照射下會轉化成硫酸鹽顆粒,既能引發酸雨,腐蝕建筑破壞森林,又像一把“遮陽傘”反射陽光,導致全球氣溫下降。
▲冰島Sundhnukagigar火山噴發圖
為追蹤污染傳輸路徑,科研團隊“派出”衛星和地面兩大“偵探”聯合作戰。
天上的“偵探”,是高分五號02星和大氣環境監測01星上搭載的大氣痕量氣體監測儀(EMI)。EMI可以實現對全球大氣痕量成分分布和變化的定量監測,為全球/區域痕量污染氣體成分的分布和變化提供科學數據。衛星每天繞地球掃描,能以7×8公里(相當于6個足球場)的精度捕捉污染物。
地面的“偵探”,則是位于北極黃河站的MAX-DOAS光譜儀。它像“空氣檢測站”一樣,已經連續10年監測北極大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和垂直分布。
通過“天地聯合作戰”,科研人員完整呈現了北極霾事件的過程。
衛星首先拍下了火山噴發的氣體,地基設備持續追蹤“煙跡”擴散路徑。研究團隊還借助污染源追蹤模型,精確計算出污染物的“漂流日記”——從冰島出發,再經高空風“快遞”到北極。
▲基于衛星、地面觀測和PSCF分析的冰島火山噴發對北極的影響
02
守護地球:從科學發現到全球預警
這項研究成果的背后,其實是中國環境監測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EMI作為國內首臺高分辨率大氣痕量氣體監測載荷,單日即可掃描全球。而北極黃河站則是我國在極地大氣研究中的“橋頭堡”,10年數據積累為全球極區化學機制研究提供了關鍵支撐。
該研究不僅驗證了我國新一代環境監測衛星的精準度,更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研究團隊正在研發的多星融合監測系統,未來有望實現每小時更新全球污染動態。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這種星地協同的監測體系將成為守護地球家園的“生態預警機”。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59717/j.xinn-geo.2024.100131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宋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