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內卷”、加班文化、AI等工具對人類的威脅,乃至全球化國家間的競爭和貿易保護等諸多問題,都能在《資本論》中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乃至答案。《資本論》本應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的書,但由于內容艱深難懂,大多數讀者無法領會真意。《簡讀<資本論>》作者余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讀懂《資本論》這樣一部科學著作,使大家接受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將《資本論》三卷的全部精華凝結為10萬字左右的一本科普讀物,深入淺出地講透核心邏輯,每講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又及時回應了現實問題。
《簡讀<資本論>》,余斌 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貨幣轉化為資本
有個笑話說的是,一個窮人的老婆不小心打碎了一個雞蛋,這位窮人怒斥他老婆說讓他損失了一個大的養雞場。原來,這個窮人認為,這個雞蛋如果沒有破的話將會孵出小雞,雞長大后再生蛋,蛋再孵雞,就會形成一個大的養雞場。
這個嘲笑當事人摳門的笑話之所以是一個笑話,是因為在現實中人們很少見到一個雞蛋變出一個養雞場。但這個笑話能夠出現也是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的,一是因為養雞場的雞的確是由雞蛋孵出來的;二是因為資本家的錢的確會越變越多。這個笑話中的窮人思維實際上是資本家的思維。
對真正的窮人來說,錢只是貨幣商品,是商品流通“貨—錢—貨”的中介,是具有一定價值量的使用價值的代表,本來就會花掉,錢沒了可以再掙。而對資本家來說,錢是他賺錢的起點,錢沒了,他就無法再賺錢,而只能去掙錢了。在資本家手中,貨幣的流通方式是“錢—貨—錢”,資本家付出貨幣是為了把它再收回來。正因為處于這樣的流通之中,貨幣轉化為資本。
在商品流通“貨—錢—貨”中,前后兩個“貨”是不同種類的商品或使用價值,即商品流通是“甲貨—錢—乙貨”,其結果是不同商品的交換。而在資本流通“錢—貨—錢”中,前后兩個“錢”卻是同一的貨幣,因此要使資本流通具有意義,前后兩個“錢”必須是不等量的錢,也就是說,資本流通是“錢—貨—更多的錢”。多出來的錢被稱為剩余價值。相比之下,在商品流通結束時價值并不會增加。
因此,在資本家的眼中,錢不只是貨幣商品,而是會不斷增值的資本,從而少一點錢就不只是少幾口飯,而是少了無限增值之后的好幾桶金子,就像少了一個雞蛋就是少了一個養雞場一樣。所以越有錢的人越摳門,這是因為他們是按資本的本能來行事的,而貨幣的效用并不遞減,盡管他們無法計量效用的多寡。恩格斯也發現,窮人從窮人那里得到的資助總體上比從富人那里得到的資助多。
由雞蛋發展成養雞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的。只不過窮人要付出的是自己的勞動,而資本家則付出的是別人的勞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