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的“整體崛起”雖然已經開始,但要真正構建出“智能中國”的結構性優勢,還需要在技術、生態、制度、觀念等多個層面持續推動。他提出的八個正在形成的新觀念中,包括對雙生態競爭的理解、對算力曲線的理性認知、對“工具論”與“科技中心主義”的反思、對智能鴻溝的應對、以及對以人為本的智能治理的重視。
本文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在「甦·新商業盛典2025」上作題為《AI中國的整體崛起?》的主旨演講。他表示,自己在選定的主題后特意加上了一個“問號”,希望通過此次分享,圍繞底層邏輯,厘清結構脈絡,與大家共同探討AI在中國發展的真實狀態與未來路徑。文章來源于“哈弗商業評論 財經出品”微信公眾號 。
本文大約3200字,讀完約8分鐘。
1 AI能力、產業與場景的躍遷
在主旨演講中,胡延平首先通過概覽“2025年可能出現的50個關鍵趨勢”,幫助大家把握正在發生的核心變化。這些趨勢涵蓋了9個正在浮現的重要時刻、8個正在成型的觀念,以及一系列產業和市場層面的轉變。只要理解了這些趨勢的核心,就能對“AI中國的整體崛起”這一命題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由于時間和篇幅所限,趨勢細節無法一一展開,他選取了以下重要幾方面作為探討重點。
他首先指出,人工智能正從單點突破走向“全生態競爭”階段,競爭門檻已上升至百億級別,AI創新不再是“彎道超車”,而是系統性資源配置的綜合比拼。尤其是大模型所依賴的資本、算力、算法和數據等要素,已構成一個完整閉環,甚至成為決定科創企業生死的關鍵。
在業態演進上胡延平強調,目前語音交互正在移動端加速普及,用戶日活有望從千萬級發展到億級。AI在垂類場景的部署也邁向規模化。同時,閉源模型也會向開源發展,頭部企業如百度、OpenAI等也在向開源轉向。他預測,2025年將成為開源模型爆發的關鍵一年。
算力方面,盡管整體消耗出現企穩跡象,但從預訓練走向后訓練和推理階段,特別是在端側”加速部署的背景下,算力仍呈指數級增長趨勢。AI正逐步邁向“億卡級”時代,L2自動駕駛裝車率已接近80%,L3也開始起步,算力支持的設備如AI手機等等正快速成型。
從技術演化角度看,胡延平指出,大語言模型只是AI2.0的第一個周期,第二周期將進入“空間具身智能”與“現實智能”階段。比如AI Agent雖大熱,但目前仍處于整合已有能力的階段,離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智能體尚有距離。而人形機器人則仍停留在“動作擬真”的初級階段,算力、感知和腦能力尚未形成質變。
談及增強現實(AR)智能硬件新業態,他特別提到,AI眼鏡和AI耳機等新形態產品已經開始初步規模化,未來將成為繼手機之后的重要交互入口。尤其在AI眼鏡領域,“百鏡大戰”烽煙已起,盡管從規模上看,智能眼鏡仍處在智能手表早期的發展水平,但用戶的興趣和體驗正在積聚。
胡延平還指出,開源大模型后市場正涌現大量“新物種”,產業腰部的創業企業數量增多,成為中國AI產業生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表明中國的AI投資邏輯正在發生變化:“去年很多項目大家還是觀望居多,或僅是嘗試做一些投資,今年已經開始出現了搶項目的情況”。
針對AI中國的“整體性崛起”,他提出了三層理解:
第一、模型能力層面,中國已有5~6家頭部企業可與OpenAI等國際巨頭“掰手腕”;
第二、中國的AI全產業鏈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產業鏈層面,芯片、算力、算法、數據、應用一應俱全,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與開發生態。AI腰部企業數量遠遠超過頭部,形成了上萬乃至幾十萬計規模的產業群體,對于AI的中國效應十分重要。
第三、場景層面,中國在AI應用場景的多樣性與規模化部署方面具有全球領先優勢。
此外,他還強調,“DeepSeek效應”雖具有標志性意義,但只是AI中國效應的縮影。真正的“中國效應”來自于從基礎模型、AI Agent,到行業部署、場景創新,再到數智人、超級個體等全面進化的系統能力。
2 “智能中國”效應正在成形
除了此前所探討的關鍵趨勢與時刻”,更需要被深入理解的,是AI底層動向與結構性趨勢的變遷。他強調,DeepSeek所代表的創新,并非從無到有的原點式突破,而是在大語言模型這個AI2.0第一周期中的“再創新”——用極低成本實現了高質量的推理模型,并以開源的方式推動全球共享,這正是當前AI信心的來源之一。但他也提醒,這類信心來源是轉瞬即逝的,因為AI的“第二周期”已悄然開啟。
胡延平將AI的第二周期稱之為“現實智能”,它不僅體現在機器人或具身智能領域,也已滲透至智能汽車、3D建模、現實環境感知等多個方向。這一階段的AI模型,逐步擺脫了以token和文本為基礎的傳統架構,開始向視頻生成、多模態輸入、環境理解等更高維度邁進。
內生智能的興起,是第二周期的另一個關鍵特征。這意味著機器正在學會自主產生數據、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通過強化學習逐步構建短期與長期的思維鏈,形成真正具備“認知基礎”的智能系統。從這一角度來看,AI2.0第二周期的挑戰遠大于第一周期——它不再依賴已被結構化的語料和語言模型,而需要機器去理解、感知和應對物理世界的復雜性。
當前階段,機器人整體的算力水平仍較低,甚至還不如一臺入門服務器。而與此對比,智能體(數智人)已擁有上千TOPS的計算能力,正在向萬級邁進,這種能力差距決定了機器人尚未真正進入“智能階段”,更多仍是“機器形態”的延展。
針對近幾月興起的AI Agent熱潮,胡延平認為,其核心并非創造了全新能力,而是在整合既有能力,打通原有斷點。但目前無論是代碼生成還是云端執行效率,仍存在較大問題。未來AI Agent可能存在四種路徑:云端虛擬機整合、本地與云協同的端側混合模式、通過協議實現智能互聯,或以“超級App”形式重構所有高頻應用入口。“不管哪一種路徑,它最終都將成為個人智能服務的樞紐,也將成為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在智能增強現實方面,胡延平指出,雖然當前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有足夠多的用戶與廠商涌入市場,形成良性互動。AI眼鏡、耳機、可穿戴設備逐步具備“隨身AI助手”的雛形,憑借自然語言交互與多模態理解,將成為通往“普及型強智能”的關鍵跳板。
隨后,胡延平重點提出“智能中國效應”(AIEC)的概念。他認為,相較于單點事件如DeepSeek,智能中國效應更值得重視。這不僅體現為中國技術、市場與資本三方面的共振,也體現在中國所獨有的“生態涌現式創新能力”——在較為寬松的創業環境中,民間力量迸發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路徑與商業范式。
但胡延平也提示說,當前雖然AI技術熱度極高,但仍面臨許多“錯覺”與“盲區”,智能的真正普惠性尚未實現,技術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機制尚未確立。過去幾輪技術革命都曾加劇社會分化,而AI這一輪也同樣面臨“會用AI的人”替代“不會用AI的人”的風險。因此,社會制度與治理設計必須前置,確保AI進步成為大多數人可以共享的紅利。
談及AGI(通用人工智能),胡延平強調,AGI不是某一天忽然降臨,而是會以碎片化、多節點、多場景的方式持續出現。目前,大語言模型意義上的“弱AGI”已經在用戶體驗中體現出來,尤其當推理模型能力在多個維度突破之后,AGI將帶來不可逆的沖擊。
他預測,2025年上半年將是AI2.0第一周期中AGI能力集中爆發的時期。接下來的4、5、6月,每家頭部企業都將打出新一輪“王牌”,一些突破將超越當前DeepSeek所代表的效應,引發新一輪的產業洗牌。
最后,胡延平再次重申,中國AI的“整體崛起”雖然已經開始,但要真正構建出“智能中國”的結構性優勢,還需要在技術、生態、制度、觀念等多個層面持續推動。他提出的八個正在形成的新觀念中,包括對雙生態競爭的理解、對算力曲線的理性認知、對“工具論”與“科技中心主義”的反思、對智能鴻溝的應對、以及對以人為本的智能治理的重視。
在這場不可逆的智能革命中,中國有機會,也有責任,在全球AI范式重構的進程中,走出一條具有系統性、可持續性、普惠性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社會的未來方向。 ■
文章來源于“哈弗商業評論 財經出品”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