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圖書館以“療愈”為鑰,有助于在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處開創新服務范式,令人心儀的好書能夠助益書香社會建設,讓書香浸潤更好成為療愈的良方。
日前,首都圖書館與首都兒科研究所簽約,通過推動“健康科普”與“閱讀療愈”的深度融合,為家庭和孩子提供閱讀滋養和健康守護。
古人講:“觀書繹理,可以養心。”讀書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擔負著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職能的圖書館順勢而為,變“坐等讀者上門”提供基本文化閱讀服務為“主動走出去”探索創新更多契合社會之需的“撒手锏”。其中就包括開展閱讀療愈服務,以此為人們的身心健康貢獻更多專業方案和行業智慧。
其實不僅是對兒童,閱讀的療愈功能對其他年齡段也是有效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乏這樣的例子,國外也多有針對性的嘗試。不過,就當前來看,像首都圖書館這樣有意識地開啟“閱讀療愈”創新實踐的公益閱讀服務機構并不多。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質效,在此方面不妨再予加力。
圖書館進一步完善“閱讀療愈”服務,除了要增強行動的自覺,關鍵還在于建立和儲備專業人才隊伍。只有依托既博覽群書又善于對癥下藥給予穩妥閱讀指導的大量專業人員,方能使接受療愈的對象讀而有獲,避免適得其反。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加快相關專業研究,當對這一領域的運作機理、行動規范認識得越深、實踐得越多,整體“療效”才會越好。除此之外,不同的圖書館還需因地制宜與社會相關方面攜手,不斷尋求更多有效的合作路徑,確保“閱讀療愈”更好落地、走得更穩。以首都圖書館為例,他們不只是派人深入首都兒科研究所提供專業服務,還幫助首都兒科研究所開展“種子故事人”培訓,在首都兒科研究所布設智能借閱柜,“搖籃書香”公益展架也將擇期在首都兒科研究所新生兒內科等科室設立,類似舉措值得更多圖書館借鑒。
書籍是心靈的藥方,圖書館則是療愈的港灣。圖書館以“療愈”為鑰,有助于在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處開創新服務范式,令人心儀的好書能夠助益書香社會建設,讓書香浸潤更好成為療愈的良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