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津南-評論文章
作者:東南大學桂澤堃
春滿津南萬象新 潮涌活力向未來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四月的津南大地,海棠花瀑如霞似錦,綠道水系碧波蕩漾,科創園區塔吊林立,鄉村振興畫卷舒展。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上,自然生態與創新活力交相輝映,潮流風尚與鄉愁記憶彼此交融,正以“開局即沖刺”的姿態,在春日的蓬勃律動中奏響高質量發展的交響曲。廣大黨員干部當乘勢而上、真抓實干,讓津南的“春日盛景”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注腳。
以生態為底,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津南依傍海河、環抱濕地,擁有“綠色環城”的獨特稟賦。近年來,津南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從八里灣文化旅游區的“生態修復+文旅融合”,到小站稻核心產區的“綠色種植+科技保護”,從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的持續優化到國家會展中心周邊環境的蝶變升級,生態優勢正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2024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升5%,提升改造口袋公園4個,“生態美”與“產業興”的良性互動,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幸福。黨員干部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守護綠水青山,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污染防治攻堅、綠色低碳轉型中持續發力,讓津南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之城。
以創新為筆,勾勒產業升級動能轉換新圖景。在全球產業變革加速、國內“雙循環”格局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必答題。春日的津南,創新因子正如破土新芽般茁壯成長。作為天津“雙城”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地,津南依托海河教育園區“智核”優勢,打造國家會展經濟片區、天津國家農科園、津南科創中心等創新載體,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天開津南園自開園以來引進科技型企業445家,華海清科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小站稻種植面積超5.8萬畝,催生智慧農業新形態。2024年全區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增長5.9%,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增長21.4%,創新“引擎”正釋放強勁動力。黨員干部當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抓創新、謀發展,在搭建創新平臺、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上出實招、求實效,讓津南成為吸引人才、集聚要素、孕育成果的創新高地,在產業變革浪潮中勇立潮頭。
以民生為墨,渲染宜居宜業幸福生活新底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春日的溫暖,不僅在花開枝頭,更在民生改善的細節里。津南區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告別“憂居”,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落地開花,津南醫院二期新址開工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級,“美好生活節”等文旅活動點燃城市活力。這些細節的背后,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刻踐行。民生工作的本質,是對“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回答。黨員干部當以“枝葉關情”的初心辦好民生實事,在促進就業增收、完善社會保障、優化公共服務、豐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綿綿用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津南成為群眾心中的“幸福家園”。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春日的津南,是自然之美與發展之美的交響,是傳統底蘊與現代活力的碰撞。站在新的起點上,唯有以生態筑牢根基、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民生溫暖人心,才能在時代的坐標系中找準定位,在區域發展的競合中贏得主動。讓我們攜手共進,在時代的春風里續寫更多“津南故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貢獻更多津南力量!
南岸津聲
津南區網評作品專欄
“南岸津聲”為津南區委網信辦“網信津南”官方微信公眾號下設專欄,聚焦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理論前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等主題,鼓勵全區好網民和網絡文明志愿者等群體積極創作,推出一批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原創網絡評論文章、圖解、H5、微視頻等網評作品。
投稿郵箱:jnqwxb03@tj.gov.cn,來稿請注明聯系方式。
JIN NAN
聽海河南岸
津南好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