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的云南廣南縣,寒風裹挾著雪粒呼嘯而過。25歲的陳建軍倒在血泊中,身下是被凍硬的土地,鮮血凝結成冰晶,睫毛上掛滿白霜。他的眼睛始終睜著,仿佛仍在凝視著未完成的使命,也仿佛訴說著對家人和戰友的留念——這是中國緝毒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緝毒警察的犧牲現場 。
影視資料
陳建軍的故事始于云南邊陲的麻栗坡縣。1962年建軍節出生的他,名字里便帶著父親的期許。父親陳世富是派出所民警,辦公桌上的刑偵書籍成了陳建軍兒時的“啟蒙讀物”。“抓壞人的警察”是他對英雄最初的想象。1982年,中國首支緝毒隊在云南成立,20歲的陳建軍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從此踏上一條比槍林彈雨更兇險的路——與毒販的暗戰 。
那時的云南,金三角毒梟將邊境線撕開裂縫,鴉片如黑色潮水涌入。紀錄片《中華之劍》記錄過觸目驚心的場景:癮君子當街注射,村莊因毒品破敗。陳建軍的戰友回憶:“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毒販,還有那些人被毒品腐蝕的人性。”
二
緝毒警察的日常,是“演一場大家都看不出來的戲”。1985年,陳建軍被選為臥底。但是他當時已經在毒販圈子里小有名氣,為了融入毒販圈子改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學會了抽煙酗酒,穿上花襯衫、趿著拖鞋,甚至在妻子面前扮演“墮落的丈夫”,就差沒有家暴妻子。街坊鄰居搖頭嘆息:“老陳家的兒子廢了。”妻子卿維維抱著幼小的女兒到公安局哭訴,他卻只能沉默——一旦暴露身份,全家都可能遭報復 。
其中這次,他的臥底表現堪稱教科書級操作。1986年8月,他假扮廣東老板與毒販馮育煥交易,故意露出裝滿現金的背包,用流利粵語打消對方疑慮。第二天,雙方正在交貨付款時,公安干警突然出現,毒犯馮育煥和“廣東老板”一起被抓。
緝毒隊長踢著陳建軍的屁股問:“老實點,毒品在哪里?”陳建軍彎腰從一條麻袋里抓出一把草果,操著廣東口音說:“我是從廣東來買八角、蘋果的呀,不信你們就看呀。”隊長明白其意,將麻布口袋一倒,藏在八角下面的毒品全部暴露了出來。此時,人贓并獲。
事后隊長感嘆:“他天生是臥底的料,
在這兩年,他24次深入毒窩。一次在平遠街,毒販將交易地點改到三面懸崖的絕地。陳建軍假意丟出鈔票引發哄搶,趁機擊斃持槍毒販。戰友趕到時,他正用膝蓋壓住另一名毒販的脖子,地上散落著14公斤鴉片。“毒販比野獸更危險,心軟就會送命。”他在日記里寫道 。
三
1987年12月15日,陳建軍生命的最后24小時。他接到任務:潛入廣南縣小波么村,抓捕大毒梟馮德國。臨行前,他摸了摸女兒的照片,對戰友笑道:“這次回來,該給閨女買件新棉襖了。”
交易在馮德國家中進行。此時陳建軍難以和隊友聯系上,但是事情迫在眉睫,防止毒販逃走導致前功盡棄,他不得不當場亮明身份,拿出配槍對峙,馮德國的隨從陶順明突然抓起火藥槍射擊,陳建軍腹部中彈,但他仍擊斃了陶順明,此時馮德國的家人一擁而上,木棒雨點般砸向他頭部和身體。
戰友趕到時,氣溫已降至零下。陳建軍的遺體僵硬如石,睫毛凝霜,右手仍保持握槍姿勢。法醫后來發現,他中彈后至少掙扎了20分鐘——“他想爬出去報信”。
追悼會上,父親陳世富對著遺體敬禮:“他是我的驕傲。”
妻子卿維維癱倒在地:“我錯怪你了……”
1988年6月2日,云南省公安廳在昆明舉行隆重的表彰命名大會,國家公安部授予陳建軍“全國公安戰線一級英雄”稱號;中共云南省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省人民政府批準他為革命烈士;省公安廳、文山州委、州政府、州公安局,分別作出了“向陳建軍同志學習”的決定。
陳建軍和他的同學們,圖中圈起來的便是陳建軍
民間流傳著更樸素的哀悼。廣南縣一位老農說:“那晚雪特別大,老天爺都在給他戴孝。”茶館里的老人議論:“聽說他眼睛閉不上,是怕毒販沒抓完?”直到2013年,馮德國才在緬甸落網,此時陳建軍的墓碑前,早已擺滿陌生人獻的野花 。
四
如今,陳建軍的名字鐫刻在昆明烈士陵園,公安部授予的“一級英模”證書靜靜躺在警史館。他的弟弟陳維國接過哥哥的槍,成為麻栗坡縣公安局緝毒警;女兒陳益琳考入南京農業大學,她說:“父親教我正直,這就是他的遺產。”
但戰爭遠未結束。據統計,2023年云南緝毒警年均犧牲人數仍居全國前列。一位匿名緝毒警在采訪中說:“我們不怕死,只怕被遺忘。”陳建軍的故事被寫入中學課本,課堂上常有學生問:“為什么他不能活著領獎章?”老師回答:“因為有些光,要穿透黑暗才能被看見。”
雪落南疆,山河無聲。陳建軍未閉的雙眼,始終凝望著這片他用生命守護的土地——那里,新一代緝毒警正隱入夜色,繼續著永不謝幕的偽裝。
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1987年12月的云南廣南縣,寒風裹挾著雪粒呼嘯而過。25歲的陳建軍倒在血泊中,身下是被凍硬的土地,鮮血凝結成冰晶,睫毛上掛滿白霜。他的眼睛始終睜著,仿佛仍在凝視著未完成的使命,也仿佛訴說著對家人和戰友的留念——這是中國緝毒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緝毒警察的犧牲現場 。
影視資料
陳建軍的故事始于云南邊陲的麻栗坡縣。1962年建軍節出生的他,名字里便帶著父親的期許。父親陳世富是派出所民警,辦公桌上的刑偵書籍成了陳建軍兒時的“啟蒙讀物”。“抓壞人的警察”是他對英雄最初的想象。1982年,中國首支緝毒隊在云南成立,20歲的陳建軍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從此踏上一條比槍林彈雨更兇險的路——與毒販的暗戰 。
那時的云南,金三角毒梟將邊境線撕開裂縫,鴉片如黑色潮水涌入。紀錄片《中華之劍》記錄過觸目驚心的場景:癮君子當街注射,村莊因毒品破敗。陳建軍的戰友回憶:“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毒販,還有那些人被毒品腐蝕的人性。”
二
緝毒警察的日常,是“演一場大家都看不出來的戲”。1985年,陳建軍被選為臥底。但是他當時已經在毒販圈子里小有名氣,為了融入毒販圈子改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學會了抽煙酗酒,穿上花襯衫、趿著拖鞋,甚至在妻子面前扮演“墮落的丈夫”,就差沒有家暴妻子。街坊鄰居搖頭嘆息:“老陳家的兒子廢了。”妻子卿維維抱著幼小的女兒到公安局哭訴,他卻只能沉默——一旦暴露身份,全家都可能遭報復 。
其中這次,他的臥底表現堪稱教科書級操作。1986年8月,他假扮廣東老板與毒販馮育煥交易,故意露出裝滿現金的背包,用流利粵語打消對方疑慮。第二天,雙方正在交貨付款時,公安干警突然出現,毒犯馮育煥和“廣東老板”一起被抓。
緝毒隊長踢著陳建軍的屁股問:“老實點,毒品在哪里?”陳建軍彎腰從一條麻袋里抓出一把草果,操著廣東口音說:“我是從廣東來買八角、蘋果的呀,不信你們就看呀。”隊長明白其意,將麻布口袋一倒,藏在八角下面的毒品全部暴露了出來。此時,人贓并獲。
事后隊長感嘆:“他天生是臥底的料,
在這兩年,他24次深入毒窩。一次在平遠街,毒販將交易地點改到三面懸崖的絕地。陳建軍假意丟出鈔票引發哄搶,趁機擊斃持槍毒販。戰友趕到時,他正用膝蓋壓住另一名毒販的脖子,地上散落著14公斤鴉片。“毒販比野獸更危險,心軟就會送命。”他在日記里寫道 。
三
1987年12月15日,陳建軍生命的最后24小時。他接到任務:潛入廣南縣小波么村,抓捕大毒梟馮德國。臨行前,他摸了摸女兒的照片,對戰友笑道:“這次回來,該給閨女買件新棉襖了。”
交易在馮德國家中進行。此時陳建軍難以和隊友聯系上,但是事情迫在眉睫,防止毒販逃走導致前功盡棄,他不得不當場亮明身份,拿出配槍對峙,馮德國的隨從陶順明突然抓起火藥槍射擊,陳建軍腹部中彈,但他仍擊斃了陶順明,此時馮德國的家人一擁而上,木棒雨點般砸向他頭部和身體。
戰友趕到時,氣溫已降至零下。陳建軍的遺體僵硬如石,睫毛凝霜,右手仍保持握槍姿勢。法醫后來發現,他中彈后至少掙扎了20分鐘——“他想爬出去報信”。
追悼會上,父親陳世富對著遺體敬禮:“他是我的驕傲。”
妻子卿維維癱倒在地:“我錯怪你了……”
1988年6月2日,云南省公安廳在昆明舉行隆重的表彰命名大會,國家公安部授予陳建軍“全國公安戰線一級英雄”稱號;中共云南省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省人民政府批準他為革命烈士;省公安廳、文山州委、州政府、州公安局,分別作出了“向陳建軍同志學習”的決定。
陳建軍和他的同學們,圖中圈起來的便是陳建軍
民間流傳著更樸素的哀悼。廣南縣一位老農說:“那晚雪特別大,老天爺都在給他戴孝。”茶館里的老人議論:“聽說他眼睛閉不上,是怕毒販沒抓完?”直到2013年,馮德國才在緬甸落網,此時陳建軍的墓碑前,早已擺滿陌生人獻的野花 。
四
如今,陳建軍的名字鐫刻在昆明烈士陵園,公安部授予的“一級英模”證書靜靜躺在警史館。他的弟弟陳維國接過哥哥的槍,成為麻栗坡縣公安局緝毒警;女兒陳益琳考入南京農業大學,她說:“父親教我正直,這就是他的遺產。”
但戰爭遠未結束。據統計,2023年云南緝毒警年均犧牲人數仍居全國前列。一位匿名緝毒警在采訪中說:“我們不怕死,只怕被遺忘。”陳建軍的故事被寫入中學課本,課堂上常有學生問:“為什么他不能活著領獎章?”老師回答:“因為有些光,要穿透黑暗才能被看見。”
雪落南疆,山河無聲。陳建軍未閉的雙眼,始終凝望著這片他用生命守護的土地——那里,新一代緝毒警正隱入夜色,繼續著永不謝幕的偽裝。
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