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一場名為“安全”的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新國標發布,也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追求規模增長的“上半場”,正式轉向技術深耕的“下半場”。此次政策對行業將有什么影響?又將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首先,安全標準從“及格線”躍升至“卓越線”。新國標對安全指標的升級堪稱顛覆性,熱擴散測試從“5分鐘預警”升級為“2小時不起火不爆炸”的雙重標準,這意味著電池熱失控后不僅要給乘客留出逃生時間,更要最大限度防止二次傷害。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模擬實驗顯示,當電池溫度降至60℃以下并保持2小時,后續起火概率趨近于零,這相當于為電池安全裝上了“雙保險”。
其次,更具創新意義的是新增了底部撞擊、快充循環測試。電池底部撞擊后要求無泄漏、外殼破裂、起火或爆炸現象,且絕緣電阻符合安全要求。另外,增加電池單體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項目,要求15min內從20%SOC充電至80%SOC,300次快充循環后進行外部短路測試,應不起火、不爆炸。正是這些技術創新,倒逼產業鏈不斷升級。
此次政策升級,也將安全從“入場券”變為“王炸”。山東交通學院智能車路協同安全研究所所長范艷輝指出:“新國標的實施將顯著加速新能源汽車行業分化,形成‘技術主導、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這一轉變,正在加速行業洗牌。頭部企業早已未雨綢繆,例如,寧德時代麒麟電池采用橫縱加強梁、比亞迪刀片電池采用蜂窩鋁框架增強底部防護。而部分中小廠商面臨15%-20%的成本增幅,可能因技術不達標被淘汰。
這一轉變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據中汽協等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38.9%,連續十年全球第一;固態電池出貨量突破10GWh,磷酸鐵鋰電池占比達78%。中國正以“技術+規模”雙輪驅動,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
新國標的實施并非終點,而是新起點。2026年7月1日起,新申請車型必須達標;2027年7月1日,舊車型也將全面升級或者面臨退市。這意味著未來兩年,消費者將經歷“安全車型迭代潮”。對于車企而言,需加速布局多層級熱失控阻斷技術,優化電池包結構等;對于消費者,則可在政策窗口期內,結合自身需求選擇“性價比”或“安全優先”車型。
當然,對于消費者而言,安全也并不是絕對的,需理性客觀看待。“新國標將電池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列為強制性要求,消費者應理解新舊版的技術內涵差異。動力電池安全合規只表明符合標準工況測試的安全要求,這是安全底線,實際安全還需綜合考慮使用場景和碰撞工況,因此,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消費者需理解標準工況的局限性和邊界性,綜合技術方案、使用規范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多維安全認知。企業也需持續推動固態電池、智能熱管理等技術迭代,向‘絕對安全’趨近。”范艷輝表示。
無論如何,這場基于技術革新的“安全令”,終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更高維度。當安全不再是需要額外強調的“賣點”,而是成為行業的基本共識,中國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駛向高質量發展的星辰大海。正如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新國標的出臺會使得新能源車輛的接受程度提高,提高市場占有率,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領域的轉型也會更加坦蕩!”
(大眾新聞記者 廖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