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來了,這次不是對著中國揮舞關稅大棒,而是直接沖著日本喊話:“你們買得太少,得加錢!”
沒錯,這位美國總統,最近又給日本首相石破茂遞了一份“購物清單”——牛肉、大米、水產品、馬鈴薯……就差沒把“美國制造”四個大字直接印在談判桌上了。
更狠的是,他要求日本把對美貿易逆差直接“清零”,甚至點名要日本放寬對美國車的進口限制。
這架勢,哪兒是在談貿易?分明是超市促銷員堵在顧客家門口,硬塞購物袋:“今天不買夠一萬,別想走!”
“盟友”?不,是“錢袋子”
特朗普的邏輯一向簡單粗暴——“美國吃虧了,就得找補回來”。甭管你是敵人還是盟友,只要對美國有貿易順差,那就是“占便宜”,必須得吐出來。
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聽話的小弟之一,這些年沒少被薅羊毛。2019年,特朗普就逼著日本簽了《美日貿易協定》,硬生生讓日本多買了價值7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現在倒好,老爺子嫌賺得不夠,直接獅子大開口,要求日本把逆差“清零”。
問題是,日本經濟這些年本來就不景氣,GDP增速常年徘徊在1%左右,再被美國這么一壓榨,野村綜合研究所直接算了一筆賬——如果美國真對日本加征“對等關稅”,日本GDP可能直接掉0.59%。
0.59%聽起來不多?可對日本這種體量的經濟體來說,那就是幾千億日元的損失,相當于全國中小企業集體白干一年。
“自由貿易”?不,是“美國優先”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從來不是什么“自由貿易”,而是赤裸裸的“強買強賣”。
他當年上臺時就嚷嚷:“全球化讓美國工人失業!”然后對中國加關稅、對歐盟加關稅、對加拿大加關稅……現在輪到日本了。
可問題是,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真的全是日本的錯嗎?
舉個例子,美國車在日本賣不動,真不是因為關稅高,而是日本消費者壓根不愛買。美國車油耗大、設計糙,在精打細算的日本市場根本不吃香。可特朗普不管,他的邏輯是:“你們不買?那一定是你們在搞鬼!”
于是,日本車企在美國賣得好,他就加關稅;美國車在日本賣不動,他就逼日本政府“想辦法”。這哪兒是市場經濟?簡直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盟友”變“韭菜”,日本能忍?
日本政府這些年對美國的要求,基本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畢竟軍事上靠美國保護,政治上也不敢硬剛。可這次,特朗普的要求已經觸及日本農業和制造業的核心利益——牛肉、大米、水產品,全是日本國內保護最嚴的領域。
日本農民可不是好惹的,當年TPP談判時,就因為開放農產品市場,安倍政府差點被罵到自閉。現在特朗普直接要求日本取消“非關稅壁壘”,相當于逼日本農民集體下崗。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己也沒少搞貿易保護。特朗普任內,美國對鋼鐵、鋁加征關稅,連盟友都不放過;拜登雖然嘴上喊著“回歸多邊主義”,但對華關稅一點沒松,甚至還在搞“芯片圍堵”。
結果現在,美國反倒要求日本“全面開放市場”?合著“自由貿易”就是別人開放,美國關門?
未來會怎樣?日本的選擇不多
面對特朗普的強硬態度,日本能怎么辦?
- 硬剛? 不太可能。日本在安全上依賴美國,經濟上也不敢徹底翻臉。
- 拖? 有可能。日本政府擅長“表面答應,實際磨蹭”,比如慢慢談判、逐步開放,能拖多久拖多久。
- 找外援? 比如加強和歐盟、東盟的合作,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但短期內很難見效。
最可能的結果是——日本又得簽個“不平等條約”,象征性多買點美國貨,然后國內物價上漲,老百姓罵街,政客裝死。
美國優先,盟友算老幾?
特朗普這次對日本的態度,再次證明了一件事——在他的字典里,沒有“盟友”,只有“利益”。
中國被加關稅,歐盟被加關稅,現在日本也被逼著“強買強賣”。合著全世界都得給美國打工?
可問題是,貿易不是零和游戲,你今天逼別人多買,明天別人就能少買。日本車企可以在墨西哥建廠繞開關稅,中國可以找替代供應商,歐盟可以反制……到最后,美國賺了點小錢,卻把盟友全得罪光了。
長遠來看,“美國優先”最終可能是“美國孤立”。
不過,特朗普顯然不在乎。他的目標很明確——美國優先。
至于日本經濟會不會被拖垮?關他什么事?
反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代價,總得有人買單。這次,輪到日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