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TVB的綜藝,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中年好聲音》在香港本地收視能沖上26點,但到了內地,別說熱搜了,連討論度都低得像沒存在過一樣。為啥一檔打著“中年追夢”旗號的節目,在內地網友這兒就是火不起來呢?我扒了扒資料,感覺原因還挺扎心的……
首先,這節目“套路”太老了。TVB做選秀確實有經驗,從《超級巨聲》到《聲夢傳奇》,模式基本是“導師點評+觀眾投票+簽約出道”一條龍。但問題是,內地觀眾早就被《中國好聲音》《歌手》這些大制作養刁了胃口,光是唱歌+煽情已經不夠看了。反觀《中年好聲音》,選手清一色翻唱經典老歌,評委點評也多是“感情到位”“技巧不錯”這類片湯話,連個毒舌評委都沒有,看著就像老年版KTV大賽。朋友吐槽:“刷抖音看素人唱歌都比這刺激,人家還能隨時切歌呢!”
再說說最勸退的——選手黑歷史比舞臺表現還精彩。你以為中年人的故事都是勵志雞湯?結果節目里全是狗血八卦!首屆選手被爆婚外情、第二季有人被前女友控訴“吃軟飯”、第三季還鬧出選手和已婚制作人車廂激吻的丑聞。網友辣評:“TVB編劇都不敢這么寫劇本!” 本來觀眾想看的是“平凡人追夢”,結果成了“八點檔倫理劇”,誰還愿意真情實感追節目啊?
更慘的是,TVB自己都快成“過氣代言人”了。現在的年輕人,提起港劇還停留在《使徒行者》《金枝欲孽》,新劇壓根沒人討論。連帶著綜藝也失去光環,內地觀眾一看是TVB出品,下意識覺得“畫質渣、套路舊、明星老”。再加上節目宣發基本靠港媒自嗨,內地平臺連個官方賬號都沒運營明白,全靠網友用愛發電搬運片段,能火才怪了。
其實也不是沒有機會翻盤。看看隔壁抖音,78歲“鋼琴爺爺”彈《孤勇者》都能成頂流,被《中年好聲音》淘汰的李創偉跑去開抖音賬號教跳舞,帶貨收入比TVB底薪高幾倍。這說明啥?內地觀眾不是不愛中年故事,而是不愛TVB那種“說教式感動”。大家想看到真實鮮活的人生,而不是節目組硬拗的“苦情戲碼”。
說到底,《中年好聲音》在內地遇冷,像極了TVB這些年的縮影——守著過去的輝煌,卻摸不準新時代的脈搏。當“港風情懷”消耗殆盡,光靠“中年”這個標簽,真的撐不起一檔節目的未來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