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提到:“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強調醫者要有仁愛之心,要廣泛地救助眾人,這句話如同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中國傳統醫患關系最動人的底色。華夏文明對醫患關系有著深刻的詮釋:它絕非是施救與被救之間冰冷的交易,而是以心印心的生命修行。即便在現代醫學器械的聲響回蕩于診室之時,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依然為醫者仁心的溫度標定著刻度。從事臨床工作十余載,我愈發覺得,醫患之間的救治,實則是一場奇妙的緣分。
兩個月前的那個傍晚,北京的寒意依舊刺骨。一位白發蒼蒼的婦女,懷抱著襁褓中的嬰兒,神色焦急地推門而入。后面跟著一位背著大包、跑得滿頭大汗的男士。我打開那單薄的包被,眼前是一個剛剛出生五天、體重不足五斤的小家伙,他周身泛著病態的金黃,精神萎靡。這是我與軒軒的一次相遇,也是命運悄然埋下的伏筆。
五斤生命里的驚濤駭浪
通過溝通得知,軒軒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得知這是相對簡單的室間隔缺損,家人決定留下他。五天前,軒軒在當地醫院平安降生,體重 2500 克。當地醫院為他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后,確認了先心病的診斷,但因醫療條件有限,無力救治,只能讓他緊急出院,轉往上級醫院。
當聽診器貼上軒軒的胸膛,我聽見了全收縮期的響亮雜音,與當地醫院的診斷相吻合——室間隔缺損。而此時,小家伙已經三個半小時沒有吃奶了,因為家人根本不知道這么小的孩子如何喂養,他們只知道,把孩子送到醫院就有了希望。看著反應微弱的軒軒,“新生兒低血糖”瞬間在我腦海中閃過,這可是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我立刻從門診緊急呼叫新生兒內科的院總。他反應迅速,為軒軒開啟了綠色通道,讓他直接住進病房。喂奶、監護、吸氧、化驗、檢查…… 一系列救治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等我結束門診工作趕到病房時,軒軒的狀態已經平穩下來。在接下來的一周住院治療中,新生兒內科的同事們為軒軒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治療,他的心臟問題也逐漸明晰。隨著身體狀況一天天好轉,軒軒吃上了強心利尿藥,順利出院。
在刀尖上跳芭蕾
誰也沒有想到,闖過第一道生死關的軒軒,會在滿月之時,因一場肺炎再次命懸一線。心力衰竭讓他呼吸急促,煩躁哭鬧,心率達到每分鐘200次。就這樣,我們再次相遇,我成為了軒軒的主管醫生。經過一番治療和調整,軒軒終于達到了手術指征。
手術臺上,軒軒那僅有雞蛋大小的心臟,是如此的脆弱。體外循環機開始運轉,主刀醫師手持柳葉刀和針線,在這小小的心臟上修補缺損,每一個動作就如在蟬翼上繡花。幸運的是,手術順利完成。然而,術后軒軒又遭遇了一道難關:氣道出血。經過三天全力以赴救治,血止住了。“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陪著軒軒一關一關地闖。術后兩周,軒軒成功轉入普通病房,重新回到姥姥溫暖的懷抱。
六斤重的生命契約
出院那天清晨,軒軒裹在繡著卡通圖案的抱被里,安靜又乖巧。當我抱起他準備告別時,他那雙小小的眼睛盯著我,不哭不鬧,仿佛在用他的方式向我表達感謝。出院前,我們為他稱了最后一次體重——3.1 公斤。六斤的軒軒,還是那樣小小的,抱在懷里軟軟的。這段特殊的醫患緣分即將畫上句點,我在心中默默祝愿:愿你在經歷了人生的大風大浪后,未來能成長為一個善良勇敢的人,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醫學的魅力,在于它始終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找平衡。當我們為 1% 的希望付出100% 的努力時,收獲的不僅是某個病例的成功治愈,更是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一誓言的生動詮釋。每一段醫患緣分,都是一堂珍貴的生命教育課,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感受到醫者的責任與擔當,以及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愛與信任。
文 | 孟兵
編輯 | 宣傳中心 劉赫晨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科普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新聞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支持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