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在北京舉行了地月空間DRO(遠距離逆行軌道)探索研討會,會上首次公開了全球首個地月空間三星星座歷時123天,行程850萬公里極限救援的過程。
地月空間是指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區域,涵蓋了從地球近地軌道至月球表面及地月引力影響范圍內的廣闊空間,距離地球最遠處可達200萬公里,地月空間的范圍比近地空間大1000多倍,堪稱航天時代的“新大陸”。
地月空間DRO則是地月空間中的一個特殊軌道,由于該軌道上的航天器運行軌跡與月球公轉方向相反,被稱為逆行軌道。DRO軌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低能入軌”,即航天器進入DRO軌道所需的能量遠低于傳統軌道,可節約80%的燃料,這是因為DRO軌道位于地球和月球引力平衡點附近。
我國早在2017年就對地月空間DRO展開了探索研究,并創造性的提出了"三星星座"的設想。
(地月"三星星座"示意圖)
2024年2月,"三星星座"的首顆試驗衛星DRO-L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3月13日,"三星星座"的另外兩顆衛星——DRO-A/B雙星組合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但由于火箭上面級異常,雙星組合體不但沒能入軌,還陷入了每秒200度的快速翻滾狀態。
對此,專項團隊緊急采取了上注姿態控制指令、實現速率阻尼、建立太陽翼對日姿態等措施。
(DRO-A/B雙星組合體)
經過7個小時的努力,衛星組合體的姿態終于恢復正常,但DRO-A衛星的太陽翼可轉動但無法鎖定,DRO-B衛星的太陽翼既無法轉動,也無法鎖定,只能通過定期調整衛星組合體的姿態使太陽翼發揮作用,以維持能量供應。
但最大的問題是入軌高度嚴重不足,DRO-A/B衛星組合體所在軌道的遠地點高度僅為13.4萬公里,遠低于預先設計的30萬公里。
3月15日,專項團隊果斷作出雙星不分離,通過交替點火抬升高度的方式飛抵DRO軌道。
經過兩次機動補救控制,DRO-A/B衛星的高度被相繼抬高到24萬公里、38萬公里,進入低能地月轉移軌道,此后,經過4個月的努力,DRO-A/B衛星終于在7月15日準確進入預定任務軌道,這是因為DRO-A/B要借助日月“彈弓效應”進入DRO軌道,以節省能量,但這就需要進行多次軌道調整,導致整個過程耗時較長。
(雙星低能入軌示意圖)
至此,在發射出現異常情況下,DRO-A/B衛星在地月空間歷經123天、850萬公里的飛行后,終于進入預定軌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