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若曄
5月1日起,《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是四川首部地質災害防治地方性法規,將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筑牢地質災害防治法治保障。
為何為地災防范立法?《條例》有何重點和亮點?近日,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為何立法?
對于減少因災返貧風險、助力生態安全與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地質災害隱患多且分布廣。據統計,截至4月3日,全省登記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近1.9萬處。”省人大城鄉建設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地質災害高發區多位于生態脆弱區和欠發達山區,《條例》將防治與生態修復、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相結合,對于減少因災返貧風險、助力生態安全與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全面總結了四川20余年來的地質災害防治實踐探索,把務實管用的經驗做法上升固化為法規制度。
以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為例。自2007年以來,四川持續推進地災避險搬遷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避險搬遷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條例》以專章的形式,全鏈條細化避險搬遷工作流程,明確搬遷實施主體、選址評估、用地保障、權益保障等內容,支持群眾通過避險搬遷遠離地質災害隱患風險。
地災綜合治理也是主動消除隱患風險威脅的舉措之一。基于此前探索實踐,《條例》設置了綜合治理專章,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責任、經費來源、驗收管護、質量標準等作出具體規定。
有何重點?
突出健全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設計多項特色內容
《條例》共8章65條,包括總則、防治規劃、監測預防、綜合治理、避險搬遷、應急處置、法律責任和附則。
據介紹,《條例》突出健全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明確了各級政府、有關行業部門、單位的防災職責以及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例如,資金保障方面,規定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要列入地方政府預算;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避險搬遷等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主體承擔等。
針對四川復雜的地質環境,《條例》還設計了多項特色內容。隱患排查是地災防治的第一道關口,我省將地質災害風險區動態調查相關內容納入《條例》,明確風險區管理要求,將隱患風險納入規劃管控,強化成果運用。預警監測是地災防治的關鍵,對此,《條例》規定建立全省統一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系統,健全預報會商、預警聯動機制。
“接下來將著力細化落實,構建‘1+N’配套制度體系,包括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群測群防管理辦法等。”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圍繞防災減災中的預警難點問題,將以揭榜掛帥項目為抓手,著力提升地質災害預警的精準度和時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