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趙祖樂
在全球化浪潮與文化多元碰撞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成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關鍵課題。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積極探索協同育人新路徑,以巴蜀特色傳統文化為紐帶,打造出“一體三翼雙平臺——巴蜀特色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學校“巴蜀文化通識課程群”項目對課程、教師和教材進行一體化設計,獲批“四川省高等學校第三批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課程設置精選展現巴蜀文化魅力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提升教師思政素養與專業能力,通過教學研討優化教學方法;特色教材《品味巴蜀》已出版,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政要點。
在“環境”維度,將巴蜀文化元素融入校園,從建筑風格到教育基地,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占地約800平方米的巴蜀文化通識教育基地,分階段、多形式展示巴蜀歷史文化資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成為思政教育的有力載體。
在“課程”維度,創新“文化+專業”教育模式,加強通專融合,構建“巴蜀文化+文創專業”立體多層次課程體系。自主研發設計的2門巴蜀文化特色慕課《品味巴蜀》和《英語漫談巴蜀文化》(雙語課程)于2024年在智慧職教上線,已服務校內外學習者和國際留學生上萬余人次,通過“三品轉化”培養學生創新實踐和職業發展能力。
在“項目”維度,組織開展各類巴蜀文化相關項目活動,如聯合非遺傳承人開發綿陽拼布、藏羌繡、綿竹年畫等手工體驗項目,不僅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還融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內容,并且面向社區、中小學和國際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巴蜀文化的沉浸式學習,設計出的文創作品連續5年精彩亮相于四川省“一帶一路”國際藝術周。
近年來,學校“巴蜀文化通識教育基地”接待校外學習者千余人次、省內外兄弟院校20余所;組織香港學生開展“創意巴蜀?川港同行”研學活動,非遺手工體驗項目服務香港和歐洲留學生200余人次,傳承巴蜀文化、賦能思政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