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4月22日消息(記者余育桑)4月21日,“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采風團走進海南省五指山市,深入探訪了海南布黎布舍服飾文化有限公司、五指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五指山市黎柏扣茶葉有限公司以及水滿鄉毛納村等地,用鏡頭和筆觸展示非遺的獨特魅力。
采風團成員拍攝黎錦制作過程。記者 王威 攝
黎錦源自海南黎族,擁有著悠久歷史,被譽為紡織的“活化石”。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3月,黎錦登陸巴黎時裝周官方日歷,展現東方韻味與法式優雅的融合,煥發新生。此次“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采風團將來到黎錦出海前的起點,了解黎錦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以及國際化的發展空間。
采風團成員在了解黎錦產品。記者 王威 攝
“為了能在不同的場合下穿著黎錦,改良了黎錦的面料,通過黎錦+旗袍、黎錦+馬面裙、黎錦+T恤的理念來設計黎錦。”海南布黎布舍服飾文化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向陳孟麗向采風團介紹著展廳的黎錦產品,從服飾、背包到手袋,這些產品在設計上既保留了黎錦的傳統元素,又融入了現代時尚理念,讓人眼前一亮。陳孟麗說道,這些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不僅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也進一步為黎錦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黎錦飾品。記者 王威 攝
在五指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多名織娘身著民族服飾在編織黎錦。“織娘先在意匠紙上繪制要編織的圖案,在對照著圖案來編織成品。”國家級黎錦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劉香蘭一邊介紹黎錦的制作工藝和歷史淵源,一邊指導織娘。劉香蘭表示,黎錦不僅是黎族人民的象征,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之魂。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黎錦,讓這項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黎錦制作現場。記者 王威 攝
眾多的織娘中,黎族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俊揚是在場的唯一男性。只見他手持木制的工具,手法嫻熟地捆扎棉線,眼神專注,每一下動作都精準有力,木頭與棉線摩擦出沙沙聲響。“黎錦不僅是布料,也是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下的智慧結晶,我要傳承這份技藝,所以才向劉香蘭老師學習。”朱俊揚說道。
采風團成員在欣賞黎錦飾品。記者 王威 攝
據悉,五指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于2022年,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內設非遺文創展銷區、民族服飾展銷區、黎錦生產車間、非遺傳習區、辦公室等5個功能區。常態化組織織娘到站內紡織黎錦,邀請黎錦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劉香蘭以“傳幫帶”的方式進行推廣和應用,設計生產黎錦、苗繡品類的服飾、背包、雨傘、帽子、掛件等非遺文創產品,讓織娘參與黎錦的生產中,實現增收,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采風團成員在欣賞黎錦服飾。記者 王威 攝
最后一站,采風團來到了毛納村。這個典型的黎族自然村寨以其獨特的黎族文化和熱帶風情吸引了眾多游客。在毛納村,采風團成員們參觀了由三萬根竹子打造的寶山竹屋,來到“碩果亭”下遠眺美景,品嘗村民自制的茶葉,聆聽他們的故事,切身感受到黎族人民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習俗,深刻領會海南黎族文化的深厚內涵。
采風團成員走進毛納村。記者 王威 攝
采風團成員在毛納村品茶。記者 王威 攝
據了解,“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采風活動邀請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及新媒體,組成四路采風團隊,深入貴州、云南、海南、河南、浙江、湖南、陜西、甘肅、青海、河北、內蒙古、山東等12省多地非遺工坊。圍繞“多彩非遺”“紅火生活”“美麗鄉村”“同頻共振”“山海連心”五大主題,通過實地走訪、人物訪談、場景記錄等形式,系統性呈現非遺工坊在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