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腸道健康,我們往往只關注“吃進去”的食物,忽略了“排出來”的信號。殊不知,糞便形態、顏色和質地,往往是腸道狀態的“晴雨表”。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了以下幾種糞便,千萬不要再拖,可能正是腸癌的“早期預警”,應及早去醫院做檢查。
很多朋友可能聽說過“布里斯托糞便分型”,它將糞便分為七類:從硬塊到水樣,各有不同含義。其中,1~2型代表便秘;3~4型屬正常;5~7型則提示腹瀉或腸道蠕動過快。但如果你的糞便突然轉為極細條狀、帶血或呈鉛筆狀,那么警鐘就該敲響了。
2023年國內某權威消化病學研究團隊對近萬人群進行分析發現,持續出現鉛筆狀糞便者,其腸鏡下腸癌的檢出率高達12.7%;而當糞便伴隨暗紅色或鮮紅色血絲時,腸癌風險更進一步上升至18.3%【注:數據來源于《中國消化雜志》2023年第12期】。也就是說,如果糞便反復變細、并混合血液,極有可能是腸管內有腫瘤、狹窄所致。
除了形狀,“顏色”也是重要信號。正常糞便呈黃褐色或深褐色,主要來自膽紅素代謝。但當糞便泛黑發亮,近似柏油狀,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若呈磚紅或鮮紅,則多為下消化道(如結腸、直腸)出血。這些都應引起警惕,尤其是伴有腹痛、便意感卻排不出或伴有黏液時,更需警惕息肉或腫瘤。
我有位年僅48歲的同事小李,平時工作忙碌,經常加班應酬,前陣子他忽然發現自己排便細碎,夾雜血絲,卻以為是痔瘡作祟,結果忍了好幾周。直到一次同事勸他,“你這糞便變細又出血,別再拖了!”他才慌忙去做腸鏡,果然在乙狀結腸發現一處息肉樣病變,活檢證實為早期腺癌。幸運的是,介入手術切除后,恢復良好,再也不用面對晚期治療的苦痛。
為什么腸癌會改變糞便?腫瘤在腸管內慢慢長大,會使管腔狹窄,糞便通過時就像從瓶頸擠壓一樣,變得細長;若同時伴有黏膜潰爛,就會滲血或大出血,令糞便呈現不同程度的暗紅或鮮紅色。腸道蠕動受阻,廢物在腸內停留時間延長,也可能出現黏液增多、異味加重等表現。
面對這些預警,我們該如何應對?首先,40歲以上人群應每3~5年做一次腸鏡;若有家族史或有息肉病史,檢查間隔需縮短至1~2年。同時,出現反復便血、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絕不能再忍,要立刻去醫院做腸鏡或CT結腸成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
除了定期篩查,日常也要做好預防。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減少燒烤、熏制和高脂肪食物,避免加工肉制品;保持足夠飲水,促進腸道蠕動。生活方式上,堅持適度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戒煙限酒,因為煙酒是多種癌癥的重要誘因。
當你下次坐在馬桶上,看到糞便出現細長如鉛筆、顏色異常或混有血絲時,請給自己一個交代:不要拖延,不要僥幸。從現在起,關注糞便,關注腸道健康,也就是關注自己的生命。朋友們,若出現上述情況,務必及早就醫檢查,讓身體的“信號燈”繼續為你保駕護航。健康無小事,防癌要趁早,愿大家都能遠離腸癌,擁有長久而健康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