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結果發現只記住了老師強調的那幾句重點,其他的完全一片模糊?或者開車到停車場,滿腦子想著晚飯吃啥,卻忘了車停在哪一層?這些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其實,這不是你“笨”,而是大腦在偷偷“偷懶”——它有自己的小算盤,知道啥重要啥不重要。最近,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就揭開了大腦在處理多件事時的“偏心”秘密。
大腦的“偏心”是怎么發現的?
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們找了一群人,讓他們盯著屏幕看兩個小點,一個被標記為“重要”,另一個“不那么重要”。這兩個點只閃現半秒鐘,然后消失。12秒后,研究者會問:“嘿,剛才那個點在哪?”有時候問的是重要點,有時候是不重要點。與此同時,參與者的腦袋被放進fMRI掃描儀里,研究者就像偵探一樣,盯著他們的大腦活動。
結果呢?大腦果然“偏心”了。重要的點記得清清楚楚,不重要的點就有點“糊弄”。這就像你在書架上找書,急需的那本你能精準定位到“第三層第二個”,而另一本不重要的,可能就只記得“好像在左邊吧”。
大腦是怎么“偷懶”的?
1. 視覺皮層:畫圖有高低清
研究發現,大腦的視覺皮層(負責看東西的部分)在處理信息時,會給重要的事物畫個“高清圖”,不重要的事物就用“低清版”。比如你在超市購物,牛奶是必須買的,你會記得它在第幾排第幾列;但洗發水嘛,可能就隨便想想“在洗護區附近吧”。
2. 額葉皮層:資源分配的“大管家”
更厲害的是,大腦的額葉皮層(負責做決定)會跳出來當“指揮官”。它會拍著視覺皮層的肩膀說:“聽著,這個點重要,多花點力氣記住;那個點不重要,隨便記記就行。”因為大腦的“內存”有限,它得精打細算,把資源用在刀刃上。
3. 效果:重要的事記得準
實驗結果很明顯:參與者回憶重要點的位置時,幾乎能指得八九不離十;但不重要點的位置,誤差就大得多。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翻版嗎?開會時,老板的重點指示你記得牢牢的,同事的閑聊卻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了。
這對我們有啥意義?
解開大腦的秘密
這項研究不光讓我們看清了大腦的“偷懶”套路,還解決了科學家們的一個老爭論:到底是視覺皮層還是額葉皮層管著“視覺工作記憶”?答案是——它們是“最佳拍檔”。視覺皮層負責“畫圖”,額葉皮層負責“分資源”,兩兄弟分工明確,效率拉滿。
生活中的影子
想想看,這種“偏心”策略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考試前:你會重點背大題可能考的知識點,小細節就隨便翻翻。
找東西:鑰匙這種必需品,你記得放哪了;但昨天的快遞盒,可能就只記得“扔沙發附近了”。
多任務時:一邊做飯一邊接電話,飯的火候你盯得緊,電話里聊啥可能就忘了一半。
但“偷懶”也有風險。如果大腦判斷錯了優先級,或者你沒主動告訴它啥重要,可能會漏掉關鍵信息。比如,忘了交電費的截止日期,只因為那天你滿腦子想著周末出游。
你能咋辦?
知道了大腦的“偷懶”習慣,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它:
主動排序:做多件事時,先想想啥最重要,告訴大腦“別偷懶在這上面”。
借助工具:不重要但不能忘的事,比如買菜清單,記在手機里,別全指望腦子。
練練腦力:玩點記憶游戲,或者試試冥想,提升大腦的“內存”容量。
你的大腦也“偷懶”嗎?
說說看,你有沒有遇到過大腦“偏心”的時刻?比如忙了一天,重要的事記得清清楚楚,小事卻忘得一干二凈?或者反過來,因為大腦“偷懶”誤了啥大事?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故事,或者問問朋友,他們的大腦是不是也這么“聰明”地偷懶!
大腦這家伙,雖然有時候讓我們哭笑不得,但不得不說,它真會過日子。了解它的“偷懶”邏輯,或許能幫我們在亂糟糟的生活里,找到點“聰明”的平衡。
參考資料:Li, H.-H., et al. (2025). Neural mechanism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orking memory. Science Advanc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