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說過,在淮海戰役中,粟裕立了第一功。而后人一提起這場戰斗,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粟大將。
但實際上,這場戰役還有一位幕后功臣,并且他的功績并不亞于粟裕……
艱苦的從軍路
此人就是我國開國功勛劉瑞龍同志。
他出生于江蘇南通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常年遭受地主的壓榨與剝削。他剛出生沒多久,他的父親便因為不堪生活的重負,病累而死。
所幸他的母親是一位性格堅韌,能吃苦耐勞的女人。為了將兒子拉扯大,她沒日沒夜地下地干活,咬牙將他送進了學堂。
劉瑞龍明白自己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從小便在學堂中埋頭苦讀,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南通師范學院。
雖然離開了家鄉,但他的心中卻始終惦記著家鄉受苦受難的鄉親們。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舊社會現狀,讓廣大勞苦人民都翻身。
在讀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關于我黨的進步書籍,并開始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到了1927年,由于表現出色,他正式被吸收入黨。同時,這一年也是國內最為動蕩的一年,大革命失敗了,我黨也遭到了敵人的打壓和抓捕。
在這種危難關頭,劉瑞龍懷揣著一腔熱血回到了家鄉。他以小學教員身份為掩護,開始從事秘密工作,發動群眾解放思想,進行革命。
隨著革命經驗的積累,他也逐漸轉到了戰斗崗位。1930年,他與張愛萍、李超時、何昆以及黃火青等優秀革命同志一起創建了紅十四軍。
此后,他陸續指揮了幾十次大大小小的戰斗,解放了上百個縣城。
根據地進一步擴大后,由于有文化的干部稀缺,劉瑞龍便臨危受命擔負起了政工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數萬百姓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嘗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滋味。
而我黨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隊伍中。
但好景不長,隨著我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敵人也產生了深深的忌憚。不久后,國民黨便調集重兵,不斷對我軍進行圍攻。
最終,由于敵眾我寡,我軍不得不從根據地撤離。
艱難的戰斗年代
1933年,22歲的他被派到了川陜根據地,開始擔任陜南紅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年輕軍級首長。
在他的運作下,戰士們的政治思想進一步提高,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1935年,在敵人的重重圍攻下,我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而劉瑞龍也跟隨紅四軍踏上了漫漫征途。
到了1936年,全軍順利抵達陜北后,他又跟隨西路軍西渡黃河,準備執行寧夏計劃。
然而,我軍剛一進入甘肅便遭到了馬家軍的瘋狂襲擊。在一番浴血奮戰后,隊伍最終還是因為兵力懸殊,再加上環境惡劣,沒有后援被打散。
劉瑞龍帶著幾十人突圍到祁連山,與敵人周旋了兩個月,但最終還是被當地民團發現,將他們送交到馬家軍的手中。
在這段期間,他受盡了折磨。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始終堅貞不屈,不愿透露組織的一絲信息。
之后,他又在獄中成立了秘密黨支部,與同志們互相鼓勵,互相打氣,并且約定好絕不暴露真實的姓名和身份。
為了增強大家的斗志,他每天利用放風的時間,在地上刻畫“堅定”二字互勉,并互相傳唱《蘇武牧羊歌》,以此相互鼓勵。
在他的組織下,眾人團結一心,誰也沒有向敵人屈服。
所幸他們的堅持沒有白費,在黨中央的積極營救下,他們成功被釋放出獄,回到了組織的懷抱。
經歷了重大變故的劉瑞龍,革命意志更勝以往。從此,他便將生命置之度外,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后勤能手
抗戰開始后,他開始擔任淮海區軍政黨委員會書記,開始致力于建設一個讓群眾滿意的“廉潔民主政府”。
彼時根據地剛遭受日偽軍的侵略與轟炸,已經是滿目瘡痍,恢復工作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
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劉瑞龍上任后便開始沒日沒夜地待在辦公室。他不僅每天要想辦法解決各地的民生問題,還要時刻監督干部們的行為規范。
他立下了嚴格的規定,要求干部們涓滴歸公,不用一點來路不明的錢,不浪費國家的一文錢。
而對于群眾自愿捐獻的物資,則全都交給軍隊,或者興辦小學。
為了更好的了解基層情況,劉瑞龍在百忙之中會抽出固定的時間到鄉親們的家中進行探訪、調研。而每一位鄉親的話他都聽進了心里。
有一次,一位百姓說一看到干部們騎著馬到處跑來跑去就有點害怕。
原本這位老鄉只是隨口一提,但卻引起了劉瑞龍的重視。從那以后,他便再也沒有騎過馬,每次下鄉都只是步行。
為了根據地的建設,劉瑞龍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辭辛勞的工作讓他收獲了百姓的一致好評,但也讓他的身體出現透支。
有一次,盱眙西高廟區委書記楊寒過來匯報工作,突然見到他頭上戴著一個銀白色的金屬環。
對方百思不得其解,一問才知道,原來劉瑞龍因為長期工作累出了頭痛病,但因為醫療條件落后,他只能靠著戴頭箍來緩解。
眾人得知真相后大為觸動。而劉瑞龍也因為這種認真負責又忘我的工作精神得到了中央的賞識。
解放戰爭開始后,劉瑞龍又擔任了華中北線后勤政委、第三野戰軍后勤司令等職務。
在蘇中、漣水、淮海以及渡江等重大戰役中,劉瑞龍都直接指揮了支前工作。
當時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前線,基本戰斗規模有多大,后勤的規模就要更大。
尤其是在淮海戰役中,其后勤組織工作之復雜,乃世所罕見。
淮海戰役發起后,戰情接二連三發生變化,圍過來的敵人越來越多,戰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機關也根據戰情的發展而不斷轉移,為了承擔巨大的工作量,劉瑞龍便按照“一兵三工”進行計算,并大力發揮群眾力量。
不管情況有多危急,他總是有辦法保證物資充足。
當時劉瑞龍這個后勤干部可謂是個“空軍司令”,身邊只有一個秘書,兩個副手再加兩個警衛員。
重要決策基本要靠他一個人完成,可見他工作的精干和高效。
戰斗到最后時,敵人的物資已經全部用完,即使是使用飛機投擲物資也只是杯水車薪。但劉瑞龍卻始終保證著我軍有源源不斷的軍需。
甚至后來連陳粟兩位首長都曾肯定過,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沒有后勤的保障,戰斗的勝利也不會來得這么早。
建國之后他便開始擔任華東局農業委員會書記,繼續奮斗在人民一線。
雖然戰斗年代過去了,但他始終保持著克己持家、廉潔奉公的工作態度,不管是親屬還是朋友,只要是送禮,他都一律謝絕。
而他這種樸素清正的家風也一直影響著他的兒女。后來他的二女兒劉延東也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成為了國家副總理,官至副國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