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郭興、鄧瑞璇、尹思源)在地鐵通勤、公園休憩或工作間隙的碎片時間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觀看讀書博主的視頻來了解一部作品。視頻化閱讀正悄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視聽結合,解鎖文學閱讀新路徑
下班回家的地鐵上,北京市民張女士跟隨“睡前故事《紅樓夢》”系列視頻,深入了解這部文學經典。“以前一直看不進去《紅樓夢》,偶然看到這個視頻解讀,才發現名著魅力所在。”她說。
記者在多個視頻平臺搜索發現,許多博主以不同風格解讀文學作品,或長或短,或溫情或幽默,吸引了眾多用戶觀看收藏。
“一只蕭包子”社交賬號截圖。
“本視頻耗時5個月制作,共計240分鐘,為你深度解讀名著《白鹿原》”。這是讀書博主“一只蕭包子”解讀《白鹿原》單個視頻的開場白。視頻發出后,收獲眾多網友點贊。
視頻中,他詳細講述了《白鹿原》故事的情節,還加入了人物特效、配音演繹以及時不時抖出的“包袱”。
“我想讓大家更容易走進這個故事,去推開那片黃土高坡上白鹿原的大門。”在他看來,用現代人喜歡的方式解讀,大家就更容易走進名著。
在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王先生,經常刷到一些讀書博主的講解視頻。“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可快速了解一本書的精華。”王先生說。
“盡管觀看圖書解讀類視頻并非傳統的‘讀字’,但它本質上依然是知識的獲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表示,關于圖書講解、圖書導讀的視頻和直播,均屬于廣義的閱讀范疇。
“解書”“薦書”不能代替傳統文字閱讀
“好的讀書博主首先和創作者共鳴,然后像信號基站一樣,把共鳴和共振表達出來,把更多讀者的內心拉進了作品中。”一位暢銷書作家告訴記者。
“類似《百年孤獨》的著作人物關系復雜且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很多人看不懂就放棄了。通過視頻化的講解,可以增強閱讀的信心。”徐升國表示。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教授施勇勤認為,視頻化閱讀有趣、門檻低、觀看場景不受限,讀者還能在評論區互相交流,諸多優點讓這類視頻快速傳播收獲大量觀眾。
施勇勤表示,視頻和直播閱讀還帶動了大眾閱讀實體書的興趣。她舉例,《額爾古納河右岸》在某直播間被推薦后,銷量達幾百萬冊。
然而,施勇勤等多位采訪對象也表示,視頻化閱讀雖然滿足了部分受眾的閱讀需求,但不能代替傳統文字閱讀。圖書講解更多的是“解書”“薦書”引導閱讀的作用,一味靠視頻“閱讀”容易帶來碎片化、淺層化的認知,真正的閱讀還是要回到原著中來。
“視頻是博主自己的思想輸出,不能代替讀者自己閱讀理解。”“一只蕭包子”說,只有自己閱讀,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與成長。
借視頻化閱讀優勢助推全民閱讀
資料照片:讀者在日照市東港區城市書房櫻花園館閱讀。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視頻化閱讀不僅拓展了全民閱讀的時空邊界,更實現了知識普惠。應發揮視頻化閱讀的優勢,推進全民閱讀。
徐升國建議,引導培育一大批優秀的“閱讀擺渡人”,告訴大家閱讀的好處和方法,加強“難啃”經典名著的解讀,逐漸引導觀眾從視頻閱讀轉向原著閱讀,把視頻平臺變成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渠道。
如今,多個視頻平臺也在線上持續開展讀書活動,邀請作家、讀書博主、讀者等分享好書,在數字空間營造閱讀氛圍。
同時,施勇勤表示,視頻平臺需加強對優質閱讀內容加權推薦,給予“閱讀擺渡人”更多流量扶持;除為有閱讀習慣的人群做推薦外,還需為更大范圍用戶做嘗試性推薦。
專家還建議,通過系列專題的圖書分享,讓讀者在碎片化中盡量獲取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比如用50個10分鐘的視頻解讀《紅樓夢》,雖然它還是碎片化,但是系統化的程度高了。”徐升國說。
“讀者也可以多關注一些作家、出版社、優秀讀書博主的賬號,把視頻化閱讀作為深度閱讀的補充。”天津一家實體書店負責人劉毅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