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月22日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衛生健康系統代表圍繞“踐行醫者仁心 護佑人民健康”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江濤所從事的領域是神經外科最難治的疾病腦膠質瘤。腦膠質瘤主要發生于大腦,惡性腦膠質瘤平均存活期短。他帶領團隊,為了攻克這個疾病,奮斗了37年。
“30多年來,我們主要建立了兩個圖譜,一個是為了使患者活得更好,我們建立了大腦功能區精準圖譜,這樣使腦膠質瘤患者在圖譜指導下實現了精準切除,使患者術后功能得到了良好保護。同樣我們也建立了腦膠質瘤的多組學數據圖譜,通過這個數據圖譜,我們發現了促使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基因,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命名了這個基因。針對這個基因,我們研發了一個小分子化合物,可以使這部分患者可以活得更長。”江濤說。
江濤表示,他作為“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很榮幸代表神經外科醫生參加這個記者見面會,未來將帶領團隊,作為患者的守護者,不斷把成果推向臨床,寫進中國的治療方案,惠及人民。
現場有記者提問,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應該怎么去理解白求恩精神,怎么踐行白求恩精神?
江濤表示,大腦是人體最精密、最復雜的器官。手術中,毫米偏差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痛苦,比如失語或者導致運動障礙。所以,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認為精益求精能更好地體現白求恩精神,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實際是一種尊重生命。
江濤提到,曾有患者是美術學院畢業的,在大學三年級時感覺畫畫的時候右手有點不靈,磁共振檢查發現大腦長了個膠質瘤,是低級別的,這類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可以長期存活。但不幸的是,這個腫瘤長在大腦運動區上,導致他的手活動發生障礙,可能會影響他的專業和生活質量。
“我們在腦功能精細圖譜指導下對腫瘤進行了手術切除,獲得了完好功能保留。后來患者娶妻生子,但3年之后腫瘤復發又長大了,他的家人來到我的診室,帶著滿臉的焦慮和期望,這時候我們是有壓力的,因為腫瘤對功能區的影響更多了一些。我們在此基礎上,再次在精準圖譜指導下,對腫瘤進行了精準切除,患者術后仍然得到功能保留。”江濤說。
據江濤介紹,2024年10月,這位患者復發。“這位患者口服我們研發的藥兩個月之后,癥狀明顯減輕。患者一家人來到我們診室,我們看到患者的狀態,感覺非常欣慰。”
江濤說:“作為醫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一定會進行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我們醫生最大的快樂,我想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最大體現,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巖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