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內街路燈全都亮了起來,孩子放學后有社區‘共享媽媽’托管課堂,鄰里文化節活動一場接一場……”說起社區的變化,居民周阿姨笑得合不攏嘴。
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合肥市包河區陶壩社區緊緊圍繞“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文化賦能、精準服務”為核心,精耕黨建深度、延展治理維度、拓寬文化廣度、提升服務溫度,以硬核舉措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增效。
活動現場。
堅持精耕基層黨建的“深度” 為社區治理鑄“魂”
始終堅持將黨建作為社區治理的“紅色引擎”,深化黨建與治理融合。依托社區“兩委”進駐小區辦公,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建強網格陣地,推動黨組織覆蓋向小區樓棟、居民小組延伸。落實小區32名流動黨員“雙報到雙服務”機制下沉網格,通過設立“黨員責任區”,開展“黨員亮身份”活動,主動認領環境衛生整治,矛盾糾紛調解、志愿服務等“八小時外”服務200余場次,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黨群議事會。
堅持延展多元治理的“維度” 為社區治理聚“智”
立足群眾實際所需,聚焦急難愁盼,通過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打造“同心陶壩·金治薈”區域化黨建品牌,串聯轄區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20余家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民主黨派資源下沉悅湖苑小區,整合轄區多元主體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依托“有事好商量 越來‘悅’‘融’合”議事平臺、“悅鄰里”調解工作室,黨建聯席會議主動回應和處理群眾的煩心事、鬧心事、揪心事,累計化解路燈“失明”、充電樁選址等民生難題7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90%,真正把治理落實到“細枝末節”。
堅持拓寬文化賦能的“廣度” 為社區治理添“彩”
注重發揮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浸潤作用,將黨建工作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文化活動凝聚人心。通過打造“鄰里文化節”“我們的節日”“非遺工坊”等特色品牌,累計舉辦民俗展演、非遺體驗等文化活動50余場,參與群眾上萬人次。同時,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小區文化廣場等陣地,組建舞蹈隊、合唱團、書法班等文藝團隊,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文化賦能,讓文化陣地成為居民精神家園,用文化軟實力鑄就社區治理硬支撐,形成“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激發了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活動現場。
堅持提升為民服務的“溫度”,為社區治理增“溫”
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品牌為樣板,對接居民需求,培育有特色、有影響、能參與、可推廣的志愿服務品牌。通過組建“悅融·益家人”志愿聯盟,下設“共享媽媽”“陶青創習社”、暖陽隊等10支核心小分隊,為轄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共享媽媽”志愿服務隊,為轄區雙職工家庭孩子提供課后托管等優質服務;青年夜校“陶青創習社”“以青年點+社區接單”推出聲樂、瑜伽等多元課程;社區“歇歇角”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提供熱可納涼、冷可取暖、雨可棲身、渴可飲水等服務。以有力度、有精度、有溫度的服務,真正實現服務暖民心,治理有溫情。(吳雷雷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