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6日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之際,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過去一年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新成果,發布《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24年)》和8件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展現人民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促進文化繁榮方面的有益實踐,開啟了“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宣傳周”的序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作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承擔著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促進文化繁榮、服務對外開放等重要職能。因此,在一年一度的知識產權宣傳周來臨之際,梳理和回顧人民法院一年來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發布典型案例明確裁判規則,對于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一年來,人民法院堅持嚴格保護、有效定分止爭,知識產權審判質效穩步提升,為保護創新提供了強勁的司法動能。審判質效關乎司法的權威與公眾對司法的信任。2024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近53萬件,審結54萬余件,結案數、審限內結案率平穩上升,“案-件比”、上訴率等指標進一步優化,彰顯了知識產權司法質量與效率的“雙提升”。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法院在460件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同比增長44.2%,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在“新能源汽車底盤”技術秘密侵權案中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高達6.4億余元,大大提高了侵權成本,釋放了知識產權“嚴保護”的司法信號,必將有效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一年來,人民法院加強創新司法保護,有力護航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的意見》,提出了25條98項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為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系統性的司法指引。針對大數據、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民法院通過不斷完善裁判規則強化保護力度,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同時,人民法院切實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濫用訴權等行為,依法適用濫訴反賠制度,引導當事人誠信行使訴權,使阻礙創新的“假維權”得到有效規制。
一年來,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不斷完善知識產權裁判規則。完善的裁判規則可以確保裁判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增強法律的可預期性。最高人民法院積極推進司法解釋的發布工作,出臺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系統規范和明確反壟斷司法適用標準;研究起草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解釋,有力制裁和震懾嚴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加快推進專利、商標、著作權司法解釋起草工作,促進司法保護規則完善統一。同時,通過持續加強條線指導力度和有效發揮案例指導作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確保了法律實施的公平,維護了國家法治的權威。
一年來,人民法院通過完善協同配合機制,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合力的形成。知識產權保護點多線長面廣,只有層層發力,形成合力,才能有利于實現知識產權保護的統一、協調、順暢、高效。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版權局、知識產權局聯合出臺文件,推動版權、商標行政與司法標準的統一。北京、浙江等地法院與行政機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強化侵權行為的協同監管。最高人民法院深化落實“總對總”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全國范圍內實現了知識產權調解組織全覆蓋,入駐調解組織、調解員持續增長。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推動司法建議的制發和落實,不斷完善相關行業監管政策,推動了產業規范健康發展。一系列組合拳正在促成知識產權保護合力的形成。
回首一年,人民法院腳踏實地、收獲滿滿;展望未來,人民法院信心滿懷、步伐堅定。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司法的腳步不停歇。讓我們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以高水平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促進一切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為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和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貢獻司法力量。
來源:人民法院報·1版
弘揚憲法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