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賽事就是辦城市,體育賽事提升了城市的硬實力,展現出城市的獨特氣質
多個城市以舉辦賽事為契機,全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大批運動場地見縫插針地“嵌入”老百姓生活圈,城市空間的“邊角余料”成為全民健身的“金角銀邊”
“舉辦體育賽事是一次絕佳的展示機會,可以真實呈現一座城市宜居、宜業、宜游的鮮活場景,吸引更多人來到這里旅行、創業、生活,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推動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東遠 姚友明 王雨坤
4月初的北京,夜晚氣溫適宜。老陳系緊鞋帶,準備進行每日的跑步訓練。跑了十幾年,他發現北京路邊的步道變多了,他可以沿著二環路新修的步道“打個圈”。
2023年,老陳報名參加了一個專業跑步訓練機構,專項調節自己的步伐步頻。“剛開始跑步時,只是跟風玩玩。現在想參加比賽,就要學習更多技巧。”老陳說,“以前不知哪里能學,這幾年專業的跑步培訓機構層出不窮。我的跑步水平明顯提高,想在高級別賽事里刷新一下個人最好成績”。
近年來,北京的運動賽事體系日漸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組織能力、體育產業快速發展,老陳就是受益者之一。
作為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北京正在創設以20項國際頂級體育賽事、30項高商業價值賽事、50項本土有影響力賽事為支撐的“雙奧100”精品賽事體系,優化整合體育空間資源和賽事資源,構建“一環、四區、N場景”賽事布局。
“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地區都依托各自的賽事場館和自然資源,打造豐富立體、各具特色的賽事活動。”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和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張云介紹。2024年,北京市舉辦各級各類體育賽事活動3.8萬余場,群眾直接參與人數202萬。2025年,全市納入“雙奧100”精品賽事體系的賽事達198項。如今,“周周有賽事、月月有亮點、季季有精彩、年年有規劃”成為京城市民體育生活的常態。
北京是全國城市賽事加速跑的代表之一。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打造城市體育賽事。以受眾規模最大的運動項目跑步為例,2016~2019年,我國馬拉松賽事進入“井噴”期;近兩年賽事數量迅速回升。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99場,參賽人次約605萬;2024年舉辦路跑賽事671場,參賽人次約656萬。
在體育強國戰略引領下,城市賽事不僅有力推動我國體育競技水平持續提升,更為舉辦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打開了一扇機遇之窗——以賽“名”城,賽事塑造并傳播城市良好形象;以賽“惠”城,借助賽事提升城市基礎設施、交通網絡、公共服務品質;以賽“營”城,火熱賽事拉動消費、聚集產業,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今,作為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賽事正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與城市高質量發展雙贏互促、攜手并進。
2024 上海賽艇公開賽比賽現場(2024 年 9 月 28 日攝) 王翔攝 / 本刊
以賽“名”城
成功舉辦冬奧會的北京,“冰雪”名片擦得更亮。3月14~16日,2025年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錦賽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精彩上演;本賽季,國際滑聯三項賽歷賽事落戶北京。此外,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賽北京站和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也即將舉辦。
“這里擁有世界一流的場館、出色的賽事組織,以及熱情的滑冰運動愛好者,對于我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國際滑聯主席金載烈說。
辦賽事就是辦城市,體育賽事提升了城市的硬實力,展現出城市的獨特氣質。當前,城市賽事正在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北京、上海等地通過舉辦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世界泳聯游泳世界杯等國際頂級賽事,努力提升城市國際形象。
2月的上海,蘇州河畔。剛剛跨出春節的余韻,2025年世界賽艇錦標賽的籌備工作就緊鑼密鼓地進行起來。2025年,上海賽艇公開賽升級成世錦賽,這項世界最高級別的賽艇盛會首次來到中國。
“蘇州河,串聯起上海的新老城區。在這里舉辦上海賽艇公開賽,于一槳一劃之間,向全世界展現上海的發展脈動。”上海東浩蘭生賽事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駿煒說,“上海是中國近代賽艇運動的搖籃。借助上艇,蘇州河不僅是上海的,也成為世界的”。
上艇最具觀賞性的4.2公里追逐賽、500米城市沖刺賽的終點,都設在黃浦區外灘源碼頭。這里有陸家嘴東方明珠和三座摩天大樓,被稱為上海知名景點“四件套”,令海內外參賽運動員和觀眾對上海的城市風貌印象深刻。
上海用心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完善“3+3+3+X”自主品牌賽事體系。這是一個基于城市發展需求構建的立體化體育賽事框架,旨在通過分層布局實現賽事與城市經濟、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堅持“頭部賽事引領+自主品牌培育+社會力量補充”,通過三類核心賽事與多元化補充賽事的協同,形成覆蓋國際頂級賽事、本土特色品牌及群眾性活動的完整生態,推動文體旅商展融合與城市能級提升。
2024年,上海市全年共舉辦178項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包括圓滿舉辦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創新舉辦世界泳聯游泳世界杯等。
通過舉辦賽事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不僅要成功辦賽,還要辦出特色。近年來,不少城市突出辦賽創意,讓人們因賽事記住城市。
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坡面障礙技巧的“雪長城”賽道令人耳目一新,烽火臺、角樓、瞭望塔等造型,讓觀眾既可以感受體育競技之美,又能品味中式美學之韻。
古城西安用馬拉松賽道串聯起重要歷史遺跡,并在獎牌與參賽服的設計中融入中華元素,巧妙地將西安的歷史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擴大國際影響力。
武漢結合城市地標特色開辦城市定向賽,通過5人組隊參賽,以徒步、跑步、公交和地鐵等方式逐一尋訪“打卡點標”,彰顯城市魅力;重慶舉辦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等特色賽事,突出山城別樣風采;蘇州馬拉松賽道連接寒山寺、閶門、山塘街、平江路等景點,選手參賽即可感受這里獨有的古韻今風。
因地制宜,將城市特色元素融入賽事各環節,不僅能提高賽事的吸引力、觀賞性,更有助于擦亮城市名片、叫響城市品牌。
參賽車手在2025第十六屆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比賽中(2025 年 4 月 7 日攝) 楊冠宇攝 / 本刊
以賽“惠”城
“每周一、三、五在健身房訓練,周二、四去盧灣體育場或黃浦江邊跑步,周末去世博公園跟朋友一起玩飛盤……”運動愛好者小張把自己的一周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記者見到他時,他即將參加4月在上海舉行的一項綜合體能比賽,正將各項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上海,想找個運動場地很方便。黃浦江邊有專門可以跑步的步道,周邊一些點位還有洗澡設施。市區體育場只要預約就能使用,朋友們約著打個對抗賽,很方便。”小張說。
“上海加快制訂市民體育健身設施升級計劃,一號船塢體育公園、世博浦西濱江運動中心、世博黃浦體育園、外灘國際電競文化中心等大型活動場所在的濱江區域,已形成文旅體產業相融合的綜合性市民活動空間。”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表示。
為迎接大型體育賽事,主辦城市積極投入資金,新建或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場館、提升交通系統、優化公共服務,不僅服務于賽事需求,更促進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提高。
“雙奧”之城北京是這方面實踐的樣板。為辦好2008年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冬季奧運會,北京新建、擴建了多條地鐵線路。從2008年的8條地鐵線、200公里里程,到2022年的27條地鐵線、近800公里里程,北京多條地鐵見證了“雙奧之城”的蝶變躍遷。此外,北京還增加了公交車的數量和覆蓋范圍,優化了道路交通網絡;研發先進交通指數系統,不僅確保賽事期間的交通順暢,更大大提升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體驗。
后“雙奧”時間,北京用好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奧運設施,向普通民眾開放,成為開展全民體育運動、推廣冰雪運動的寶貴資源。
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場館建設,在規劃初期即明確“賽時與賽后并重”原則。54個競賽場館中12個為新建,其余均為改造升級。新建的紹興柯橋羊山攀巖中心,由廢棄石料場改建而成,建設時遵循“體育+旅游”轉型方案,賽后增設親民攀巖路線、亞運主題展示區及科普研學空間,成為融合賽事、體驗與休閑的國際化主題公園。
多個城市以舉辦賽事為契機,全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大批運動場地見縫插針地“嵌入”老百姓生活圈,城市空間的“邊角余料”成為全民健身的“金角銀邊”。
曾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成都,秉持“體育改變城市”理念,規劃到2025年新建改建不少于100個社區運動角、新增不少于200處綠道健身空間;推動智能化場館、適老化設施建設,新建智能運動健身示范點80個,建好用好智慧體育平臺,提升體育場景應用和治理水平,構建高質量“運動成都15分鐘健身圈”。
西安在辦好2024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總決賽,以及籃球、花樣游泳世界杯等國際賽事的基礎上,推動賽事“進商圈、街區、景區”,并自2022年開始創辦社區運動會。西安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的目標是,讓每個社區都可以辦比賽,輻射帶動650萬人。項目多、周期長、專業化的比賽,帶給社區百姓滿滿的參與感。
“辦好一次賽,搞活一座城。”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黃海燕表示,高水平賽事的申辦、承辦、舉辦和賽后,會留下許多有形和無形的成果。尤其是賽事帶來的城市功能提升,令身在城市的居民獲得更切實的幸福感。
以賽“營”城
“不必抽簽,我參與報名了南京紫金山越野賽,這是一個穿越紫金山的特色夜間越野跑步賽事。比賽完,還預留一天時間暢游南京。”今年40歲的特里(化名)告訴記者,2024年賽后,他和女朋友打卡了南京紅山動物園、夜游紫金山,享受鹽水鴨、蟹黃湯包、鴨血粉絲湯等金陵美食,體育鍛煉和享受旅行“雙豐收”。
“哪兒有比賽就去哪兒旅行”,已成為當下一些年輕人的熱門出游口號。到一個陌生城市參加或觀看一場比賽,是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也幫助他們解鎖一座城市。
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36741億元,增加值為1491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2024年,中國體育產業繼續蓬勃發展,以賽事經濟為龍頭,融合文化、旅游、裝備制造等全產業鏈發展。
“舉辦體育賽事在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日益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黃海燕表示。
對城市而言,舉辦賽事可以吸引大量觀眾和游客,直接拉動旅游、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攜程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F1中國大獎賽、上海勞力士大師賽等賽事舉辦期間,周邊商圈的酒店預訂間夜量環比增長57.58%~168.67%,周邊景區訂單金額最少翻倍。
徐彬表示,體育賽事的品牌效應正在吸引更多商業活動和投資。2024年8月“百聯城市運動季”活動期間,上海地區體育消費訂單量和交易額環比上階段同期分別增長18.42%和14.84%;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136.16%和81.81%。
《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打通體育賽事和文化旅游商業會展的邊界,全年安排資金4000萬元,繼續推進“你運動、我補貼”的惠民措施,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等。如今,上海“商業+體育”的消費新勢能強勁:百聯股份聯動旗下40多家門店,700多個運動品牌,推動體育賽事“進商圈”;舉辦百聯城市運動季,部分門店銷售業績翻番;在上海體育消費節期間,吸引客流3745萬人次,門店最高達到超50%的同比遞增,實現銷售與客流雙增長;通過美團平臺的體育消費券核銷率接近100%。
伴隨城市賽事蓬勃發展,體育產業與城市發展走向深度融合,“辦賽”與“營城”日益深度綁定。
2024年,上海主營體育產業機構數量穩步增長,總數達34531家。“上海市體育局創新政企合作形式,通過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打造2.65億元資源池,為中小體育企業及賽事活動賦能,支持舉辦上海國際賽事文化及體育用品博覽會。”徐彬表示。
在大運會的籌辦過程中,成都抓住機遇順勢推動體育產業提質。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總規模提升至578.6億元,較2018年增長44.5%,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從籌辦到大運會結束,成都近三年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過870億元。
在西安,當地依托冰雪賽事和場地設施,提升冰雪體育產業能級。記者從西安市體育局了解到,西安建設6處高標準冰雪場館場地,并成立西安市體育產業協會,整體推動西安體育產業發展。2024年,西安體育產業整體產值約500億元,當地體育及賽事相關規上企業從2023年的6個增至13個。
賽事打開了一扇窗口,對舉辦城市的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亞運會對杭州市GDP的拉動量約為4141億元,對財政收入的拉動量約為1033億元,拉動67萬人就業;在“村BA”等賽事帶動下,貴州臺江2023年旅游綜合收入達84.64億元,同比增長94.66%;南寧以學青會為契機,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跨境產業融合發展合作區建設……
“舉辦體育賽事是一次絕佳的展示機會,可以真實呈現一座城市宜居、宜業、宜游的鮮活場景,吸引更多人來到這里旅行、創業、生活,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推動力。”西安市體育部門負責人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