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作為孤獨癥孩子的媽媽,方靜始終與命運抗爭著。當一扇大門被關(guān)上,她帶著無數(shù)孤獨癥家庭“破窗”前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志浩 張力元
在孤獨癥患者的家長圈,今年63歲的方靜廣為人知,她被許多孤獨癥孩子親切稱為“方媽媽”。
30多年來,作為孤獨癥孩子的媽媽,方靜始終與命運抗爭著。當一扇大門被關(guān)上,她帶著無數(shù)孤獨癥家庭“破窗”前行。
2000年,方靜創(chuàng)辦的“托管班”——以琳自閉兒訓練部,如今已發(fā)展成為青島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以下簡稱“以琳”),為無數(shù)家庭提供孤獨癥康復訓練和教育服務。如今,以琳的康復教育模式,在全國多地得到復制推廣。
與孤獨癥對抗半生的方靜,未來計劃將主要精力放在孤獨癥科普教育上。她珍視自己作為母親的苦與得,希望以此幫助更多家庭,更好地守護其他“來自星星的孩子”。
方靜在給孤獨癥孩子上課(2024年7月攝) 受訪者供圖
“讓孩子踏著你走過去”
方靜和丈夫是浙江省寧海縣人,兩人大學畢業(yè)后定居山東青島,成為大學教師,組建了一個幸福小家。
1990年,兒子石頭出生。撲閃著大眼睛的石頭,小時候常被人夸獎聰明伶俐:上學前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經(jīng)常纏著大人要數(shù)學題解答……
這個令全家自豪的孩子,卻在幼兒園階段出現(xiàn)異常:說話越來越少,小動作越來越多,不聽指令,不合群,還出現(xiàn)自虐現(xiàn)象,會無緣無故發(fā)笑,也不再接受新事物。多方求醫(yī)后,石頭被確診孤獨癥。沉甸甸的三個字,震碎了夫妻倆的心。
很快,夫妻倆發(fā)現(xiàn)兒子思維嚴重刻板,經(jīng)常為了堅持同一性,只穿一件衣服、只走一條路,一系列溝通障礙由此發(fā)生,甚至對老師連撕帶咬。“最令我害怕的是他莫名發(fā)笑的時候,我經(jīng)常在他的笑聲中崩潰大哭。”方靜坦言無法形容當時的痛苦。
極端困境中,愛成了唯一支柱。想到兒子將來可能生活不能自理,方靜決定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要傾其所有為兒子治療。方靜停掉工作入校陪讀,開始從國外找材料自學孤獨癥的康復訓練知識,數(shù)十年如一日干預、訓練兒子的行為。
“一邊是孤獨癥兒子,另一邊是現(xiàn)實世界,連接的只是媽媽的身軀,所以必須完全放下自己,讓孩子踏著你走過去。”方靜說。過程無比艱難,但方靜的努力得到學校老師的傾心支持。
日日苦辛,漸有成效。小學數(shù)年,石頭從一句話都說不完整,到能完整表達一件事;從對人視而不見,到能主動問候;從上課坐不住三分鐘,到能聽完一節(jié)課;從見了小朋友就跑,到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漸漸地,這個被認為讀不了書的孩子,小學畢業(yè)了,又完成了初高中的學業(yè)。
2010年,石頭考上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為國內(nèi)少有的考上大學的孤獨癥患者。如今,已拿下兩個碩士學位的石頭,正在澳門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凡是見過我孩子的國內(nèi)外專家,都說這是目前同齡孤獨癥孩子中,康復得最好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零的突破。”方靜說。
從“托管班”到專業(yè)機構(gòu)
對抗孤獨癥的過程中,方靜和丈夫認識了許多同類家庭。2000年,她和幾個家長租了一套二居室,雇了3個阿姨,起名“以琳自閉兒訓練部”,創(chuàng)立的初衷只是想著有人看孩子。
租下房子后,不少孤獨癥孩子來到這里。方靜開始犯難:“怎么能看著孩子們不管呢?在醫(yī)學沒有找到明確病因的情況下,我們只有走行為干預這條路,總要有人去做這件事情。”
加入以琳的孩子越來越多,方靜運用自學的專業(yè)知識,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干預和訓練。此后數(shù)年,方靜一邊咬牙堅持帶石頭,另一邊自學、辦學、上課,每天只睡5個小時,吃飯5分鐘解決。
重壓之下,方靜積郁成疾,患上了抑郁癥。2008年,方靜抑郁癥復發(fā)。一天夜里,她換好衣服、化好妝,準備到陽臺上輕生。輕生前,她摸黑走進石頭房間跟他告別,石頭如獲某種感應般從床上彈坐而起。“媽媽,你怎么不睡覺?你跟我睡!”石頭一把拽住方靜,也阻止了方靜的輕生行為。
就這樣,來自兒子的愛,給方靜帶來了更多力量。但創(chuàng)辦以琳的過程,比想象中艱辛。由于周邊鄰居們不了解孤獨癥,更接受不了孩子的鬧騰,以琳不斷搬家。
2006年,再次搬家的以琳,陷入彈盡糧絕之境。方靜掏空了所有積蓄,到了買菜都要賒賬的程度。突然有一天,方靜收到銀行通知,有人給以琳捐款三萬多元。“對當時的以琳來說,這是一筆巨款啊!”方靜說。
直到5年后,方靜才得知這筆捐款的來歷。一名溫州的企業(yè)家來到青島出差,并來到以琳——原來5年前他在雜志上看到以琳的報道,第二天就去銀行匯款。有了這筆捐款,以琳得以熬過難關(guān)。
類似的社會援助還有很多。日本孤獨癥專家白崎研司多次自費來青島,對以琳進行免費師資培訓。“他對孩子的愛,對專業(yè)的精益求精,深深感動和激勵著我們。”方靜說。
在方靜看來,20多年來,來自四面八方的愛與支持,支撐著以琳從“托管班”走向?qū)I(yè)機構(gòu)。
“讓苦水變甜”
經(jīng)過康復和教育,很多孩子會叫媽媽了,還會算術(shù)。不少孩子實現(xiàn)生活基本自理,甚至和健全孩子的差距不大。“來過以琳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有幾十人,10多人成為博士。”方靜說。
但方靜依然保持清醒——“蒜瓣不能變成橘子”。經(jīng)過系統(tǒng)康復,多數(shù)孩子會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正常上學,更談不上工作,有的終生難離陪護。“在以琳,家長必須跟堂學習,學著登臺授課,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應對孤獨癥,從心底接納孩子。”方靜提出一個硬要求,家長必須陪讀。
得益于這一授課模式,從以琳“畢業(yè)”的家長成為“以琳模式”的踐行者。他們“星火燎原”在全國開辦數(shù)百家孤獨癥康復機構(gòu),不少家長在相關(guān)康復機構(gòu)擔任專業(yè)教師,更多的成為當?shù)毓陋毎Y家長組織的領(lǐng)導者。
如今,曾經(jīng)四處搬遷的以琳“托管班”,已擁有青島城陽、青島西海岸、寧波寧海三大中心,擁有專業(yè)老師300多人。目前在校孤獨癥孩子400多人,累計干預培訓2.1萬余名孩子,服務10萬多名家長。
得益于“畢業(yè)”家長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琳還合作開辦嶗山中心、成都中心、南昌中心、六安中心,并在南京、合肥、連云港、衡陽等城市開辦融合園。
如今,以琳的規(guī)模越變越大,但始終不變的是,這句屹立于校園的標語——“讓苦水變甜”,這也是更多“方靜”們的努力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