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4月21日,北京人藝話劇《長椅》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人藝小劇場再次與觀眾見面。這是俄羅斯劇作家蓋利曼的經典劇,該劇以獨特的舞臺語言重新詮釋人性與情感的復雜命題。
作為紀念中國小劇場話劇誕生40周年的致敬之作,《長椅》于2022年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首演。該劇由馮遠征擔任藝術指導,青年導演楊佳音執導,實力派演員于震與辛月聯袂主演。作品聚焦公園長椅上邂逅的一對男女,通過層層反轉的對話演繹,在謊言與真相交織的言語博弈中,展現出兩個孤獨靈魂的掙扎與碰撞,也折射出生活的復雜與荒誕。
在原劇本中,編劇將主人公稱為“他”與“她”,并表示“場次由導演決定”,這就賦予了二度創作更為廣闊的空間。究竟什么才是真相?又是誰在主導這次相遇與談話?在導演楊佳音看來,“一切都可能是謊言,我更愿意極端地認為,《長椅》是‘他’的劇本中,‘她’導演的一場戲。”開放式的結局也為觀眾留下了更多想象與思索的余地。
《長椅》劇照。李春光/攝
在有著豐富表演經驗的于震看來,“這部劇的難點是在同一時空不停地反復和轉折。這需要兩個人專業理念和表演風格統一,對劇中人物認知一致,對劇本內容及內涵達成共識,還要充分信任對方,毫無保留地交流,甚至完成優缺點的互補。”
而鮮少在小劇場演出的辛月,則以“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用角色的視角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舞臺上的自我蛻變。作為生活中的伴侶,于震和辛月在《長椅》的演出中也展現出了絕佳的默契與張力。
雖然《長椅》是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外國作品,但劇本的題材和探討的主題與當下連接緊密。滴落的雨點、紅色的氣球、閃滅的燈光,則為這一現實空間增添了一層虛幻的意境,與劇本中蘊含的荒誕色彩形成互文,讓觀眾在體會真實空間與內心空間的虛實轉換中,感受到小劇場獨特的戲劇魅力,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
該劇將上演至5月4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