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日三變的關稅政策,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甚至出現了“川普美國”這個專有名詞,與以往的美國進行區分。但鍋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他是被美國民眾二度選進白宮的。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仍高達40%。
也就是說,魔幻的“川普美國”,只是果,誰選了特朗普,才是因。
答案就是對特朗普MAGA、制造業回流、限制科技巨頭等宣言買賬的人。他們是被自動化取代的鐵銹帶工人,是憤怒于跟硅谷精英差距越來越大的產業農民,是無緣分享AI創造的價值紅利,只能坐看美股“七姐妹”(科技股七個最大的成分股——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Meta)與華爾街精英開香檳的勞動者。
特朗普二進宮的關鍵,就在于有效激發了這部分選民的渴望變革的心理訴求。被擠出科技價值分配體系、脫離技術發展快車道的美國人,將選票押注于特朗普MAGA的承諾。
所以,理解川普美國的荒誕劇本,必須了解這一切背后的根源——最討厭AI的人,選了特朗普。
《Inequality and Globalization(不平等和全球化)》一文中,作者Fran?ois Bourguignon研究發現,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體,集中居住在美國南部“圣經地帶”和東南部阿巴拉契亞山區貧困地帶。
這些傳統的農業州,生活著一群在AI時代倍感失落的美國農民。
以前,美國農民依靠機械化、產業化,以及全球化市場,過著傳統而滿足的生活。但機械智能化的到來,導致聯邦政府補貼更多地流向了硅谷從事農業科技研發的公司,而非傳統農場主。
此外,美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高,而很多自動化農業機械及零件,特別是農業無人機,都是中國科技企業研發并制造的。部分美國農民覺得中國企業壟斷了AI農機市場,希望特朗普限制自動化農機進口。
從特朗普第一屆政府開始,美國就不斷發起科技限制和貿易爭端,這導致其他國家對美國技術與產品供應鏈感到不穩定,直接影響到美國農民的收入。原本美國糧食可以通過全球化市場被售往全球,但隨著海外市場減少對美國糧食供應鏈的依賴,比如中國作為進口國開始強調“把糧食安全握在自己手里”。美國農民無法售出手里的農作物,所以從六年前就開始收入減少。第一屆特朗普政府,甚至不得不為農民提供商業信貸基金(CCC公司),作為損失的補貼,款項規模前所未有。
而這些傳統農業州的美國農民,學歷水平在高中以下,他們無法理解技術、貿易、市場、收入之間的復雜關系,在收入減少的時候,自然就更討厭作為摩擦焦點的AI了。
那么,他們選了特朗普,日子就會更好過嗎?不然。
雖然特朗普承諾阻止自動化農機進口、農業復興、以補貼幫助美國農民。但實際來看,首先特朗普本身就是一個朝令夕改的人,對美國農民的很多承諾,大概率不能落地。其次,第二屆特朗普政府的一通關稅亂拳,砸向全球國家,將美國產品和供應鏈的風險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反而傷害了美國農民的直接收入和潛在利益。
有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給農民的補貼,無法彌補第一任期關稅政策造成的長期影響。現在看來,第二屆更是雪上加霜。
失落的美國傳統農業州,還將繼續失落。
很多人都注意到,“制造業回流”是特朗普政府的主要主張。相比失落于AI時代的美國農民,美國產業工業則承受著更危急的失業風險。這群人對現實的不滿更嚴重,更希望產業回歸,是特朗普政府的重要票倉。
AI技術對美國鐵銹帶(密歇根、威斯康星、賓夕法尼亞等)藍領工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最直接的沖擊,就是工廠智能化與機器人自動化,導致制造業流水線上的低收入工人,直接失去了崗位。特別吊軌的是,當特朗普承諾制造業回流的時候,他的政治盟友馬斯克卻在大舉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進特斯拉工廠擰螺絲,背刺工人。
那么,制造業能回流美國,讓產業工人找回昔日的榮光嗎?幾乎不可能。
一方面,汽車、鋼鐵等產業從美國向外轉移,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尋找低成本的飛地了,隨著智能技術在制造產業中的全面應用,產業鏈轉移也會考慮當地的科技含量。比如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制造,中國產業鏈的優勢在全球幾乎無可取代。所以,已經失去的制造業崗位,很難重新回歸。
另一方面,即使美國本土重建了制造產業鏈,創造了新的崗位,也必然會跟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相結合,這需要數字素養與技能,對傳統工人進行再培訓。而美國基礎教育覆蓋廣但質量低,無法承擔再培訓的職能,而私立教育價格高昂,是產業工人所幾乎不可能承受的。所以,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技能變化,也會成為美國工人的時代陣痛。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與馬斯克的結盟已經說明,科技資本是特朗普政府不會放棄的支持。馬斯克等科技大佬及其企業的利益,是特朗普政府所不敢犧牲的。強勢的“硅谷-華爾街聯盟”,也進一步削弱了工會的議價能力。
因此,從策略上,特朗普第二屆任期,必須抓住產業工人的票倉,圍繞制造業回流的政策摩擦會持續激烈。但從結果預測,新崗位的創造速度會被無人化的趨勢所制約,新技能工人的職業培訓缺失也無法滿足產業需求。
當特朗普政府選擇以關稅大棒作為手段,而非提高工人的數字技能,就注定了,被AI邊緣化的銹帶工人,也只是特朗普政治版圖中的邊緣人。
不夸張地說,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體,都在智能化時代處于不利地位。與此同時,面對AI浪潮,硅谷的技術人才們卻不斷獲得高額投資,主導著AI創造的經濟價值分配,而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也憑借科技股不斷攫取紅利。
AI鴻溝,已經成為美國普通人與精英之間的一道天塹。基礎教育,原本應該彌補這種能力上的不平等,讓低收入群體也能獲得AI教育資源,避免數字鴻溝的代際傳遞,即精英家庭靠AI變得更強,而平民家庭越來越不了解AI。
但是,當常青藤和私立學校已經將ChatGPT引入課堂,高收入家庭可以付費購買AI家教服務(如Duolingo Max)的時候,美國公立教育卻無法普及AI。前不久特朗普的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甚至在一場硅谷教育峰會上,多次將“AI”讀成了“A1”,讓不少美國網友都感到匪夷所思。
她是這樣說的:“有個學區將開始確保一年級,甚至學前班的孩子,每年都有‘A1’教學,從小年級就開始推行。”
試問一個連AI這個單詞都不認識的教育部長,又如何對AI基礎教育普惠有所作為呢?一想到美國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學的是A1,就替那些投票給特朗普的家長感到完犢子了。跟技術精英的數字差距,不減反增。
失落的美國農民,選了讓自己收入進一步下降的總統;失業的美國工人,在絕望中相信了特朗普制造業回流的承諾;千萬美國家庭和孩子,被交給了特朗普政府的教育草臺班子……如果你覺得川普美國十分魔幻,一定不要忘了:
只要美國民眾與AI的裂縫沒有彌合,那么他們作為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會一次又一次地呼喚變革,敵對科技產業,擁抱反建制政治家,那么選出一個有摧毀性、動不動掀桌子的人,就是必然的。
所以,魔幻的川普美國式政治,恐怕在一段時間內都會繼續上演。
而最討厭AI的人選了特朗普,也提醒我們,AI技術革命既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引擎,也可能加速社會各階層的撕裂。
凱文凱利曾說過,未來已來,只是并不平均。新技術的不平等,導致的經濟弱勢地位,數字鴻溝,以及技術貧困會在代際之間傳遞給下一代。由于美國政府沒有處理好科技與民意的平衡,忽視了AI普惠,沒有將科技價值釋放到最遠的地方,而只是前10%技術精英所享受,才導致了底層民眾的失望與脫離,才有了今天魔幻的“川普美國”。
讓AI成為所有人參與其中的技術革命。我們當然不能說中國模式十全十美,但必須看到,中國政企在AI普惠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比如“東數西算”工程的落地,讓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共享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我曾走訪過的甘肅慶陽,就從傳統農業市轉型為“中國算谷”。
將AI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引擎,讓AI技術在千行萬業中擴散,避免了傳統行業、實體企業與技術脫節。過去數年間,腦極體同事們為了記錄智能化,去過農田,下過礦井,到過中緬邊境,見證了無數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因AI而改善,因AI而更有尊嚴。
DeepSeek、文心一言、訊飛星火、騰訊混元等免費大模型,讓全民零成本、低門檻地觸碰AI,而覆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體系AI基礎教育,正將越來越多的少年接入技術世界……
不讓一個人在AI時代掉隊,讓全民共享科技發展紅利,才是更文明的社會圖景。這靠的不是一句句難以兌現的煌煌宣言,而是構建新型生產關系與社會治理模式的智慧、能力與行動。這或許是川普美國帶給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