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寧德時代在上海舉辦的超級科技日,以鈉新乘用車動力電池、驍遙雙核電池、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及鈉新24V重卡啟駐一體蓄電池四款產品的發布,掀起新能源產業的技術革命。這場聚焦多核架構的技術突破,不僅打破了單一化學體系的技術邊界,更重新定義了動力電池的產業邏輯。
鈉離子破壁:重構資源依賴的底層邏輯
寧德時代鈉新電池的規模化量產,標志著鈉離子技術正式邁入產業化階段。175Wh/kg的能量密度與磷酸鐵鋰電池持平,卻在極端環境適應性上實現顛覆性突破:零下40℃環境下保持90%可用電量,即便僅剩10%電量仍可維持整車動力不衰減。這項技術改變了“電車不過山海關”的市場風向,讓電動車在漠河、北極圈等地區的大規模應用成為一種可能。
材料層面的本征安全設計更具戰略價值。通過消除電極材料中的助燃因素,鈉新電池的熱失控傳播速度較傳統鋰電大幅度降低,在針刺實驗中僅產生局部反應。這種本質安全的特性,或將推動全球電動車安全標準的升級。
商用車領域同步迎來變革。鈉新24V重卡蓄電池以8年使用壽命、61%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降幅,終結鉛酸電池為主導的時代。“久置一年可啟動”的性能,徹底解決了重卡長期停放后的啟動難題,推動商用車進入“車電同壽”的新階段。
雙核架構:跨體系協作的技術范本
驍遙雙核電池的誕生,標志著動力電池從單一體系優化轉向跨化學體系協作。通過將不同材料電池進行功能分區,該技術破解了能量密度、充電速度、循環壽命的“不可能三角”。雙核架構包含五大雙核功能,在熱管理、安全防護等維度實現雙重保障,為高階智能駕駛提供穩定的能源基礎。
自生成負極技術帶來原子層級的突破,使電池體積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當搭載三元體系時,能量密度突破1000Wh/L,在軸距3米車型上實現180度電、1500公里續航。而“電電增程”技術的智能調控系統,則可以根據駕駛場景動態分配雙核工作策略,使續航與性能實現精準平衡。
三種跨體系解決方案展現出技術組合的無限可能:鈉-鐵雙核融合低溫與續航優勢;鐵-鐵雙核可輕松實現千公里純電續航與0.1元/公里成本;三元電池+磷酸鐵鋰自生成負極電池,主能量區三元電池充電倍率峰值可達12C,能提供超1兆瓦的強勁動力,當電量低至20%時仍可輸出超600KW的功率。這種模塊化架構,使動力電池進入“按需定制”的新時代。
超充躍遷:重塑能源補給的時間維度
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以12C峰值倍率、1.3兆瓦充電功率,將補能效率推向新高度。1秒2.5公里的充電速度,使5分鐘補能520公里成為現實。即便在零下10℃低溫環境,15分鐘也能從5%充電到80%,較行業水平提升100%。
電池在極端工況下的穩定性同樣突破認知。830kW的虧電輸出功率,意味著10%電量下仍可維持高性能輸出;零下10℃環境中的百公里加速能力,徹底打破“冬季衰減”魔咒。這種全場景動力保障,重構了電動車的使用邊界。
結語:多核時代的產業變局
此次技術發布的核心價值,在于將用戶需求轉化為技術進化的坐標。從超充進階到極寒破界,從商用車蓄電池革命到全場景架構創新,寧德時代通過多核架構打破技術邊界,證明新能源產業的終極競爭,必將回歸“以需求定義技術”的本質邏輯。
更深遠的影響或許在于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當鈉、鋰、鐵等體系實現自由組合,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獲得產業化接口。這種技術的包容性或有可能終結持續十年的路線之爭,推動產業進入協同創新的多核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