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才是最大的捕魚船?一位50多歲的老漁民告訴我:遼寧艦每次帶回數十噸海鮮,一口也不吃,也不賣,而是全部銷毀!
好好的海鮮,既然已經從海里帶回來了,為何不吃?這完全不符合中國“饕餮”們嘴巴吃一切的做派。
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以及那些所謂的“外來入侵物種”,到了中國,等待它們的只有一個命運:被做成美食,端上餐桌!
航母之大,小小的腦殼想象不下!每次執行“公務”,航母都會“順手”攜帶回來大量的海鮮,只是這些海鮮最終的歸宿,并不是中國人的胃。
遼寧艦作為我國最早服役的一艘航母,它的前身還是前蘇聯解體時的產物瓦良格號,當時烏克蘭獲得了瓦良格號的擁有權,但研發不足70%的瓦良格號對于烏克蘭而言只是一個“半成品”。
想要將瓦良格號研發完成,還需要大筆的資金,烏克蘭窮的叮當作響,只想將瓦良格號賣掉換錢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瓦良格號飄洋過海來到中國,這才有了中國最初的服役航母——遼寧艦,遼寧艦噸位大,不是一般的航母可比擬,地位也不是一般航母可替代的。
遼寧艦多次執行“公務”,每一次都是滿載而歸,航母帶回的海鮮種類繁多,像鮑魚、大螃蟹、龍蝦,這些值錢而又高大上的食材也經常出現。
這些海鮮口感很好,營養價值極高,又備受中國群眾喜愛,放在五星級餐廳,那價格令人目瞪口呆,只是那些被航母帶上來的海鮮為何沒有成為一道菜,反而被銷毀呢?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海鮮之外,還有一些別的種類,海帶、裙帶菜,這些不起眼的植物生活在海域,也算是海鮮,那些生命力、吸附力極其旺盛的藤壺自然也算是海鮮的一種了。
航母帶回來的海鮮,數量最多的便是“藤壺載體”,那么“藤壺載體”又是什么?
提起“藤壺載體”,就不得不說一說那不太起眼的藤壺了,可不要小瞧這些藤壺,它們的存在對于海洋生物而言簡直就是“災難”。
只要是被藤壺“盯上”,如果不借助外力進行干擾,那么藤壺就會將那些海洋生物,如海龜,視為寄生的“載體”,永遠吸附。
藤壺看起來像扇貝、又像生蠔,若是生長在淺一些的海灘,人們看到之后還會將其“收割”,隨后做成一盤美味,對于那些生活在海里的藤壺,人們也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藤壺與扇貝、生蠔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節肢動物,這就意味著藤壺完全沒有尋找伴侶的困擾,就可以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再加上藤壺的生命力極其旺盛,繁殖能力又過于強悍,導致藤壺在海洋中“泛濫成災”,一旦藤壺找到合適的“寄生”目標,它們就會釋放出一種黏性極強的“膠質”。
這些“膠質”就像是狗皮膏藥一般,怎么甩都甩不掉,一些海洋生物備受困擾,可又無可奈何,只能任由藤壺吸附在自己身上吸食血肉與養分。
久而久之,這些海洋動物的壽命就會大大縮減,當然,等到這些海洋生物沒有價值之后,藤壺就會尋找新的“寄生”載體。
而經常下海執行任務的遼寧艦,這個龐然大物也被藤壺“盯上”了,大批量的藤壺便會累積在航母底下,為了不影響遼寧艦執行任務,那些藤壺需要進行清理。
但在清理遼寧艦的時候,卻發現了大量的海鮮,這些海鮮高達數十噸,種類繁多,可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渾身上下長滿了藤壺。
這些身上長滿了藤壺的海洋生物正是“藤壺載體”,因為藤壺釋放出來的“膠質”,使得這些海洋生物身上帶有很大的粘性,也因此被航母帶上岸。
這些海鮮為什么不能吃?即便帶上岸等待它們的也是被銷毀這一條路?
或許正是出于對人類食品安全的考慮,那些因為藤壺釋放出來的“膠質”而攀附在航母上的海鮮,并不能確認它們是否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航母執行任務,卻意外成為最大的捕魚船,這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夸張,但卻從側面反映出了藤壺那強大的吸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
信息來源:中共宕昌縣委宣傳部官方賬號——《航母才是最大捕魚船?遼寧艦每次帶回數十噸海鮮,為啥不吃卻銷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