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華博士,9年前帶著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腦科學項目來到鎮江丹陽,拿到了50萬元無償啟動資金。
9年后,他創辦的慧創醫療,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近紅外全腦成像技術產業化的企業,產品進入全國千余家頂級醫院,估值突破50億元。
這不是科幻,而是真實發生在江蘇最“低調”城市里的產業奇跡。
早在2019年,馬斯克就曾高調宣布猴子可以通過腦機裝置玩電子游戲,但幾年過去,Neuralink的產品仍未實現廣泛的臨床應用。
而在馬斯克發布成果之前,中國的相關研究早已悄然展開。
不同于Neuralink“開顱植入”的激進路徑,中國的科研團隊更聚焦臨床應用,強調切實解決患者健康問題。
最近,一家坐落于鎮江丹陽的企業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慧創醫療。
他們是全球首個實現近紅外全腦成像技術產業化的企業,其設備可以對大腦進行高分辨率精準成像,并定量評估其大腦功能。
很多老年癡呆、抑郁癥、腦卒中、兒童注意力障礙等腦功能疾病患者,要診斷和治療他們腦功能疾病,需要對大腦進行高分辨率精準成像,并定量評估其大腦功能。
而慧創就制造出了全球首個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超100通道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裝備,并建立了疾病智能診療模型,為腦卒中、孤獨癥、阿爾茨海默癥等腦疾病患者的干預、治療、康復等開出一劑良方。
中國腦功能障礙群體的數量高達近億人,并且發病率逐年上升。
正是因為慧創的重大成果發明以及現實的需要,2025年1月,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認知障礙專科聯盟丹陽中心正式揭牌。
這家成立僅9年的企業已完成6輪億元級融資,產品進入全國1000余家頂級醫療機構,估值突破50億元。
同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瑞金醫院等國內頭部科研資源、專家資源都在鎮江丹陽實現了整合、集聚。
對于企業發展前景,慧創醫療的創始人汪待發信心滿滿:
“目前,慧創醫療正全面進軍國際市場,到 2028年公司銷售達到百億規模,讓丹陽這座江南小城成為全球腦成像和腦治療產業高地。”
為什么一座小城能夠誕生腦機接口的明星企業?
故事還要從9年前說起。
慧創醫療落戶鎮江,是一段企業和城市共舞的佳話。
2016年,32歲的清華博士汪待發背著雙肩包,來到鎮江丹陽,那時候腦科學還是個新鮮事物,馬斯克也沒有發表相關成果。
汪待發著急的點在于,高端腦影像設備的關鍵技術一直被西方發達國家壟斷,每臺單價高達數百萬元人民幣。
然而,很多價格高昂的歐美設備,卻難以解決亞洲人有黑色頭發覆蓋區域的成像難題。
“歐美人大多是黃頭發,而亞洲人是黑頭發,黑色吸收的光更多,所以同樣強度的光源打到腦部,歐美人和我們的吸收強度差1000倍。”
因為多次參與醫工合作項目,汪待發發現,腦疾病不是單一腦區的疾病,而是存在全腦層面上的協同性問題,想要在臨床應用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進行全腦檢測。
為破解這一難題,汪待發從本科起就參與相關研究,一直到博士畢業,他所在的課題組也未獲突破,但他始終堅信這個方向極具研究價值。
想要說服政府為這種“看不見、摸不著”項目投資,很不容易。
但當時鎮江丹陽大膽拍板,上來就給汪待發50萬元的啟動資金支持,這不是貸款補貼或者企業參股,而是直接白送50萬。
的確,50萬的免費啟動資金對于很多大企業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財政向來緊張的鎮江來說,是非常大膽的行為。
而且為了進一步給汪待發吃“定心丸”,丹陽還制定了三年“零成本”的創業政策,主動幫忙對接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提供免費的人才公寓和創業場所、全力配合各種路演活動和資源推介,全力呵護慧創這株“科創小苗”生根生長。
正是因為丹陽給到了三年無壓力“孕育期”,汪待發才帶領團隊全身心投入到研發之中:
“雖然當時我只是北航的一名講師,但丹陽并沒有因為職稱而看低我,反而更看重我在腦科學方面的建樹和潛力,幫我積極申報了丹陽的‘丹鳳朝陽’人才計劃、鎮江的‘金山英才’計劃和省‘雙創計劃’。”
3年的呵護,讓慧創醫療實現了蛻變。
2019年,慧創醫療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個獲中國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超100通道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裝置NirScan問世,該產品可以通過檢測特定腦區血紅蛋白的變化,獲得腦功能成像。
成果很快就被學界重視,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清華大學等1000余家一流臨床及科研單位相繼購買慧創醫療的產品。
而后,慧創又研發了世界首臺獲醫療器械證的便攜式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設NirSmart,這是世界首臺獲醫療器械證的便攜式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設備,解決了自由運動場景的腦功能成像的難題。
隨后,慧創就入選潛在獨角獸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獲得國家腦機接口重大專項立項,成為江蘇省唯一獲得立項的企業。
引進人才,帶來團隊,做大產業。
這些年,隨著一些產業小樹苗的成長,鎮江也給到了初創科技企業,更多更大的支持。
在營商環境方面,鎮江也充分發揮“店小二”服務精神,成立企業服務專班,定期組織經發、科技等部門上門服務。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可以說,慧創這個腦科學領域“獨角獸”的崛起軌跡,恰是觀察鎮江營商環境的最佳樣本。
長三角區域產業競爭,向來激烈,蘇州的生物醫藥、無錫的集成電路、常州的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格局拔地而起。
別人都把好吃的果子摘了,鎮江怎么辦?
在這樣的背景下,鎮江啟動了“四群八鏈”產業強市戰略,將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等八大產業鏈作為主攻方向。
尤其是腦科學設備這個細分領域,因其技術門檻高、市場潛力大且競爭尚未白熱化,成為了鎮江的重點培育對象。
通過對營商環境的打造,鎮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實現了“換道超車”。
在長三角一體化縱深推進的今天,鎮江模式的價值,就在于探索出了“細分領域冠軍+產業鏈生態”的突圍新路徑——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專注打造“殺手級”產業集群。
這或許就是破解區域同質化競爭困局的密鑰。
因為今天的長三角產業內卷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傳統豪門蘇錫常能夠通過重金招攬大企業,但那些財政不那么富裕,產業基礎并不是那么好的地方呢?
這時候,鎮江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產業特色,打造差異化的招商亮點,給很多非豪門城市,提供了新方法。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鎮江堅定產業轉型的決心,也很值得稱道:
也就是慧創落地鎮江后,鎮江硬是狠心將一些能夠帶動GDP的污染企業遷了出去。
正所謂不破不立。
這些年為了貫徹“四群八鏈”產業強市戰略,鎮江不僅培育了腦科學產業,同時也瞄準了其他城市沒有重視,但又面向未來的航天航空、電子互聯網等相關產業,招商力度是近十年來空前的。
無相君多次走訪考察鎮江,發現這個城市在蘇南地區的宜居、宜產程度很高,而內卷程度卻非常的低,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城市。
除了人均GDP很高,經濟增速笑傲全省外,這里的工業技改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也是在全省排前列,宜居指數全國第十八。群眾安全感在全省排第一,人口雖少,但骨髓捐獻排名全省第二。
這些零碎的數據,其實都能從側面反映,這個城市的溫度和活力。
隨著更多的產業幼苗的成長,以及營商口碑的傳播,相信這座城市會在不久的未來,迎來屬于自己的DeepSeek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