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呂布是被吹出來的戰神,有點類似于李廣。
李廣被稱為飛將(飛將軍),個人武力還行,騎兵射箭之術不亞于匈奴射雕手,但是帶兵打仗沒啥功績,不是全軍覆沒就是迷路無功而返。
《三國志 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呂布擅長騎馬射箭,臂力過人,被人稱為“飛將”。
關于飛將這個稱呼,歷來是有些爭議的,飛將的本意是勇猛、迅捷、有威懾力,一般是用來形容驍勇善戰的將領,歷史上補稱為飛將的除了李廣和呂布之外,還有單雄信、裴問、李克用、楊業、劉錦堂、蔣鼎文等等。
呂布擅長的是騎馬射箭,他是今內蒙古包頭人,這個地方在古代就是漢族與游牧民族的邊境,或者說雜居地,游牧民族幾乎人人擅長騎馬射箭,只是水平有高有低罷了。
呂布號稱飛將
善騎射在當時是一個猛將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但能被稱為飛將的人卻不多。
《三國志 呂布傳》:燕精兵萬馀,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呂布后來投靠袁紹,袁紹和呂布一起在常山率軍攻打張燕,張燕是黑山軍首領,綽號飛燕,為人剽悍,敏捷過人。
呂布有一匹好馬叫赤兔,呂布經常和他的親近將領成廉、魏越等人一起沖鋒陷陣,最后大敗張燕的軍隊。
這是整個三國時期,史書唯一一次記載呂布親自沖鋒陷陣的,有人認為這是呂布與身邊幾個將領沖鋒陷陣攻打張燕的一萬余精兵與數千騎兵,實際上不是,應該是呂布與身邊親近的將領一起率軍沖鋒陷陣。
這段記載前面介紹了張燕的兵力情況,后面講到呂布率軍沖鋒陷陣打敗張燕,怎么打的,作者也不是太清楚,反正不是呂布率領親近將領沖散了張燕的一萬多精兵與數千騎兵。
呂布率軍沖擊黑山軍
看三國,總有人把三國演義不自覺地代入進來,認為三國打仗就是將領先單挑,哪一方敗了,就相當于打仗敗了,然后才是士兵沖鋒。
現實歷史中的打仗根本不是這樣,打仗大多數時候是雙方列陣對抗,依靠陣型推進,沒有人打仗一窩蜂沖過去,毫無章法是不對的,那是強盜打架,不是打仗。
單獨幾個將領沖入敵人的千軍萬馬之中來回沖殺,歷史上也存在,但極少。
《宋史·楊再興傳》: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術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比如這個記載,楊再興單人單馬沖入敵軍軍陣,想生擒金兀術卻沒有成功,殺了數百人成功逃回。
這里明確記載了楊再興是一個沖擊敵陣,而且手殺數百人而回,這是真正的猛將。
呂布傳中記載的明顯就是帶兵沖擊,成廉與魏越后面還有個等字,具體呂布帶了哪些人,沖擊了多少人,也沒法記清楚,反正不是單騎匹馬。
《三國志 呂布傳》:布令門候于營門中舉一只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斗。”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后各罷。
至于轅門射戟,是呂布為救援劉備引發的,袁術派紀靈率領3萬余人攻打劉備,呂布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于是出兵救援劉備。
轅門射戟
但呂布只帶了兩千步兵和兩百騎兵,即使和劉備的人馬加在一起,也不如紀靈多,紀靈聽說呂布率軍前來救援,也沒敢動手攻打劉備,呂布派人請紀靈和劉備一起來相見。
呂布對紀靈說:劉備是我的兄弟?,F在他被你們率軍圍困,所以我才趕來救他。我本性不喜歡與人互相爭斗,但喜歡替別人解除紛爭?!?/p>
呂布讓門侯在軍營門口豎起一支戟,并說:“請各位看我用箭射射戟上的小支,如果一發就射中了,那希望各位停止進攻離開這里,如果射不中,那各位就留下與劉備決一死戰。
說完,就拉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射中了戟上的小支。在座的將領都很吃驚,都說:將軍真是天降神威??!第二天又再次與各位將領舉行宴會,然后各自罷兵回去。
這是轅門射戟的整個過程,看起來呂布只用了一場表演就化解了劉備的危機,實際上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斗爭。
紀靈怕的是糧道被斷
呂布一來,紀靈就不敢攻擊劉備,雖然呂布兵少,紀靈兵多,但呂布與劉備互為犄角,能夠相互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呂布并非傾巢而出來救援劉備,一旦紀靈不聽呂布的勸解,那么呂布就會派兵截斷紀靈的糧道,那紀靈也不敢繼續糾纏。
看一下地圖就會明白,劉備在小沛,袁術在淮南,呂布在下邳(今徐州),紀靈包圍了劉備,其糧食還是從淮南供應而來,徐州的位置正好在小沛與淮南中間偏東方,只要呂布愿意,隨時能斷了紀靈的糧道。
讓紀靈退兵的不是轅門射戟,轅門射戟只能算是武藝表演,呂布因為騎射技術熟悉,才能轅門射戟,跟賣油翁因為手熟,倒油時能從銅錢中間的孔穿過,而不打濕銅錢,是一樣的道理。
這種武藝表演是不可能嚇退紀靈的,真正嚇退紀靈的就是呂布能夠斷紀靈的糧道。
轅門射戟并不能證明呂布武藝高強,只能證明他的射箭之術不錯,但這種射術跟真正的實戰是有區別的,史書沒有記載呂布在實戰的射術,但是記載了同時代另一個的射術高明的例子,這個人就是太史慈。
《三國志 太史慈傳》:明晨復出如此,無復起者,於是下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
太史慈的射箭之術應該是三國時期最強的,有過兩次實戰,一次是太史慈從都昌突圍時,先是用射箭迷惑別人,然后突然突圍,等到敵軍覺察,他已突圍離開,且射死了好幾個人,都是中箭倒地,所以沒有趕追趕他的人。
太史慈箭術高于呂布
太史慈可是單槍匹馬從城中一個人突圍出來的,有很多人追他,都是被他射箭射死了,這是需要相當的實力。
《三國志 太史慈傳》: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里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須發很漂亮,手臂很長善于射箭,且弦不虛發。曾跟隨孫策征討麻保的賊寇。賊兵在軍營里緣樓上大罵,手扶著樓的橫梁,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并釘在梁上,包圍的上萬名兵士無人不稱好。他的箭法精妙到如此地步。
史書都在稱贊太史慈的射箭之術精妙到如此地步,而且箭不虛發,百發百中,太史慈的手臂又非常長,天生就是射箭好手,單論射箭之術,太史慈明顯高于呂布的轅門射戟,但太史慈并沒有飛將的稱號。
陳壽評價呂布是:呂布有咆哮老虎那樣的勇猛,卻沒有超群智慧的謀略。也就是有勇無謀。
荀攸直接評價呂布為:呂布勇而無謀。
呂布之勇還不如關羽張飛
同時期的關羽、張飛則被評價為萬人敵、熊虎之將、勇冠三軍,這些評價明顯高于呂布,萬人敵這個稱呼在關羽之前只有項羽被形容過萬人敵,這個含金量不低的。
《晉書·苻生傳》: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苻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
關羽、張飛在南北朝時期成為形容詞,被用來形容武將的勇猛,這段話的意思是:
勇猛矯健且擅長權變謀略,進攻必定攻取,戰斗必定勝利。像關羽、張飛這類勇將,堪稱萬人敵的猛者,則有前將軍、新興王苻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
可沒人拿呂布來形容武將的勇猛,同時代的呂布的勇猛應該是比不上關羽、張飛的,否則萬人敵也不是關張的專用形容詞了,至于轅門射戟,只是武藝的表演而已,談不上多厲害,只有三國演義把呂布當成戰神,史書只形容呂布勇猛,并未說他是戰神,甚至連萬人敵也比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