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筑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駐防旅建筑監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古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第二次來到中國進行全面考察,他耗時三年,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里,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筑與景觀,本篇為1907年,柏石曼在山東泰安境內拍攝與搜集的照片。
清末的泰山,游人并不多見,畫面中心的一處石刻,上有“東天一柱”四個大字,其右側正是五大夫松的所在。
這張南天門極有氣勢,其后的遠方群山,連綿不斷,正如杜甫的一首《望岳》之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南天門近景,登泰山的十八盤盡頭正是南天門,坐落在飛龍巖和翔鳳嶺之間,始建于元朝至元元年的公元1264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從照片中看,墻壁外墻多有剝落。
泰山之巔的建筑群,正面為著名的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的公元1009年,初名為昭真祠,清康熙年間重建改為碧霞祠,供奉著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在其左側的建筑是泰山孔子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