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4月22日發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157個,停招專業點2220個,撤銷專業點1428個,專業調整優化力度進一步加大。教育部同步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納入2025年高考招生。新目錄包含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
(4月22日央視網)
http://www.ctdsb.net/c1476_202504/2427925.html
在教育部發布的本科專業調整中,29個新專業首次亮相。29個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了區域國別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增設了智能分子工程、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專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增設了國際郵輪管理、航空運動等專業。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增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等專業。
29個新專業的設置,不僅標志著人才培養體系的迭代升級,更彰顯出高等教育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主動擔當。這種“與時代共舞”的專業優化機制,正在重構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專業調整的深層價值體現在“減脂增肌”的結構性變革中。這種“新陳代謝”機制顯然是時代的需要。時代在發展,時代在前行,以往設置的專業,也逐漸顯然出與時代的脫節。比如,有的專業面臨的是“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原因并不是教師的水平不夠,也不是學生學習的能力不強,而是“已經沒有了市場”,如果還仍然堅持“守舊”帶來的問題就是“貨不對板”“品不對路”。為什么有的學生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一樣是“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有的學生是三流學校畢業的,反而找到了高薪的崗位,還成了用人單位的“香餑餑”?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不是市場“不需要人才”,而是“不需要陳舊的人才”。
專業目錄的動態更新機制,實質上是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具象呈現。當專業設置從“計劃導向”轉向“需求驅動”,從“學科本位”轉向“問題導向”,教育供給側改革就能真正釋放出澎湃動能。29個新專業的設置其實回答了一個問題:我們究竟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
人才的培養就要“圍著市場轉”“圍著需求轉”“圍著時代轉”。當量子計算、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時,教育系統就應該“需要什么人才培養什么人才”;當傳統專業人才供給過剩時,教育系統就應該“不需要什么人才就不培養什么人才”。
本科新專業+29,體現了高等教育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擔當。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專業設置“圍著時代轉”,就能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跨越。本科新專業+29,專業設置就要告別“埋頭苦教”,而是需要“適銷對路”!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既有利于充分就業更有利于事業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