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很多人都會想到當時指揮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名將許世友。
畢竟這位曾在少林寺當過武僧的將軍有著諸多非凡的人生經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許世友當時的主要對手越軍將領武元甲也是一位不一般的將才。
此人在越南民眾和越南知識分子中威望相當高,人稱“武大將”、“紅色拿破侖”,此人帶領越軍擊敗了法軍和美軍,甚至還被美國媒體列入了世界名將名錄。
而在我國對越反擊戰之前,他甚至還狂妄的表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我們一旦受到攻擊,蘇聯將會在三十分鐘內有所行動。”而在得知東線指揮官是許世友時,他得意的表示“我本以為中國會派遣粟裕這樣的將領,沒想到竟是許世友”。言外之意不言而喻,看不上許世友,認為做自己勝局已定。
公允的說,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給我軍是造成了不小傷亡的。
武元甲生于1911年,老家在廣平省麗水縣,再一個地主家庭長大。因此他和一般越南年輕人不同,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被家族給予厚望,因此取名“武甲”,別號“文”,代表長輩希望他“文武雙全,前程似錦”。
武元甲從小也確實勤奮好學,沒有辜負家族長輩的期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5歲的時候,他認識了一些有志青年,加入了新越革命黨,開始積極參與革命活動,謀求趕走法國殖民者,恢復越南獨立。結果四年后他被法國殖民當局盯上,被列為了通緝犯。
為了避難,他一路逃到了中國廣西,在這里他遇到了改變他命運的貴人胡志明。
胡志明當時是越共的高級領導,一直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在跟隨胡志明工作期間,武元甲表現出了非凡的軍政才能,因此胡志明決定重點培養他,很快他就成為了越軍的高級指揮官。
到了1945年,他跟隨胡志明重返河內,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胡志明當選為共和國主席兼總理,武元甲則擔任國防部長兼越軍總司令。
為了幫助越南盡快擊敗法國殖民者,中國方面為越南提供了大量軍事資源,并安排人員進入越南,最終在中國不遺余力的幫助下,武元甲指揮越南軍民打贏了一系列抗法戰役。
尤其是在“奠邊府戰役”中,武元甲粉碎了法軍妄圖重占越北的戰略企圖,一戰打開了戰略全局,因此被人們稱為“奠邊府之虎”。
后來法國殖民者被趕走,美國又出手扶持南越政權,武元甲再次帶領部隊和美軍作戰,越戰就此打響。
無論是抗擊法國還是抗擊美軍,武元甲都打了很多勝仗,這確實是事實。但有一點也無法忽視,即這些勝利大部分是慘勝,而這也讓很多人認為他是水貨將軍。
例如“奠邊府戰役”,越軍的傷亡數字是法軍的4倍(事實上就連真正的“指揮”為誰都有爭議,當時我國的軍事顧問團在越南,陳賡、韋國清等名將皆在,而武元甲則恰到好處的“病了”)。
至于在越戰時期的“春節攻勢”和“復活節攻勢”中,順化城中留下了6萬越軍尸體,美軍尸體只有200具。在“復活節攻勢”中,越軍損失了10萬兵力,美軍只損失了幾千人。因此有不少人質疑這些慘勝是否有價值,他卻回應稱:“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么。”
這番話引起了很大爭議,但理性來看,越軍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確實也有限,想要以少打多也不現實,沒有這樣的決心也難取得勝利。
在中越的這場戰爭中,即便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粟裕并未擔任中國方面的指揮,由許世友擔任東線指揮,越南方面也并未真正抵御住我軍攻勢,我軍僅用1個月便攻取諒山、高平等越南重鎮,飲馬河內。但這里我們也必須要承認,越軍對我軍是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的。
而武元甲之所以敢于“大放厥詞”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倒也不完全是妄言。
一方面,越南在1978年底與蘇聯簽署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這是有軍事同盟性質的。
另一方面,越南軍隊久經沙場,經驗十足,中國方面則因為十年時期久疏戰陣。這一點也是越南能夠造成我軍傷亡不小的原因所在。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武元甲其實乃是“親華派”越南政要。而由于與黎筍之間政見不同,他也多有反對意見。
1981年后,武元甲便公開反對了黎筍入侵柬埔寨的政策。而這在打擊了黎筍集團的同時,也讓他被踢出了統治核心。
1986年黎筍去世,中間溫和派阮文靈上臺,武元甲才得以重新出山,之后他積極為恢復中越關系發揮作用。
2013年10月,武元甲在河內去世,享年10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