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首次集體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標志著其ESG實踐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臨短期財務收益不顯著、信息披露標準不統一等挑戰。
近年來,全球經濟向低碳、包容性轉型,中國上市銀行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也取得了顯著突破。可持續發展報告及年報顯示,2024年,上市銀行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等方面進展突出,綠色貸款余額顯著增長,部分銀行同比增速甚至超過30%。
然而,銀行推進ESG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短期財務收益不顯著、信息披露標準不統一、ESG金融產品供給不足、投資者理念接受度低,部分企業還存在選擇性披露甚至“漂綠”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并帶來經營風險,也使得ESG報告的有效性受到制約。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從政策引導、標準統一和市場機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推動銀行ESG實踐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地發揮ESG報告的作用,提升銀行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整體表現。
綠色投資規模持續增長
近年來,銀行作為實體經濟融資的核心力量,不斷加強對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金融支持。據2024年年報及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眾多銀行在2024年的綠色貸款余額較上一年顯著增長,部分銀行的同比增速甚至超過30%。
截至2024年末,國內多家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國有大行中,中國銀行境內綠色貸款余額達到4.07萬億元,同比增長31.03%;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為4.70萬億元,同比增長20.99%;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為7817.32億元,同比增長22.55%。股份制銀行中,中信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興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為9679.31億元,同比增長19.64%。
在綠色金融領域,銀行正不斷拓展服務邊界。除了綠色信貸,還積極創新融資渠道,承銷發行綠色債券,并持續擴大自營綠色債券投資規模。中國銀行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該行全年發行7億美元境外綠色金融債券和100億元境內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綠色債券;承銷境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2618.37億元,位列銀行間市場第一;承銷境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237.95億美元;綠色債券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
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在綠色金融領域持續發力的同時,銀行也在積極拓展和深化自身的ESG理念。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提升業務能力、優化信息披露質量以及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等多方面舉措,銀行不斷推動ESG理念的落地與實踐。
例如,中信銀行管理層以ESG管理為切入點,構建了“自上而下、創新驅動、相互促進、協同運轉”的ESG管理體系。該體系明確了各級機構的職責,組建了超150人的全行ESG管理團隊,有效暢通了政策傳導渠道,凝聚了全行員工對ESG理念的共識。
報告質量提升但仍有挑戰
2024年4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下稱《指引》);今年1月,三大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為上市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詳細參考。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為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規范。
根據《指引》的要求,上證180、科創50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最晚需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同時,鼓勵其他上市公司自愿進行披露。截至4月21日,據不完全統計, 共有28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ESG報告。從總體而言,上市銀行ESG報告的披露質量正穩步提高,這一進步在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
從披露框架來看,上市銀行的ESG報告普遍采用“環境篇”“社會篇”“治理篇”三大板塊進行披露。在此基礎上,部分銀行還增加了“經濟篇”“發展篇”等章節,進一步拓展了披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多樣化的披露框架,不僅豐富了報告的內容,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參考信息。
從披露質量角度觀察,部分上市銀行的ESG報告評級明顯提升。據明晟(MSCI)去年12月公布的評級結果,在28家納入MSCI評級的上市銀行里,有4家銀行的評級躍升至AAA級,此外,一些銀行在ESG報告中還引入了第三方鑒證報告等內容。
這些積極的變化,不僅提升了銀行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品牌建設和投資價值的提升帶來了積極影響,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對此表示:“近年來,銀行在ESG披露方面的主動性不斷增強,信息披露的范圍和深度都有所拓展。同時,部分銀行通過積極開展ESG實踐,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然而,盡管上市銀行的ESG報告質量正在逐步提升,但受多種因素制約,報告內容在標準化和規范性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曾剛認為,主要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報告披露的規范性不足,存在標準不統一、定量數據缺失、可比性和完整性欠缺等問題,難以給投資者提供有力且權威的決策依據;其次,國內外ESG評級體系存在較大差異,缺乏廣泛認可的本土標準,使得各類報告和評級結果的公信力受到質疑,難以有效提升市場認可度和投資者信心;最后,銀行自身的ESG治理基礎尚需強化,綠色金融和責任投資面臨著回報周期長、數據碎片化、整合難度大等實際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ESG成效的真實展現和對外傳播效果。
ESG理念踐行中的多重阻力
在踐行ESG理念的過程中,上市銀行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也是導致其ESG報告披露不夠完善的重要原因。在采訪中,多位銀行人士向記者反映,銀行在決策時往往面臨短期財務回報的壓力,容易傾向于追求短期利潤。然而,綠色金融和ESG投融資的回報周期通常較長,短期內收益并不明顯。此外,ESG投融資缺乏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銀行難以評估其長期財務影響,這使得決策層對長期ESG投資的信心不足。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ESG信息披露標準體系尚不完善,部分評價維度缺乏細化與量化的標準。這使得部分企業在履行ESG責任時,僅停留在形式化信息披露層面,甚至存在企業通過“漂綠”“洗綠”等手段來粉飾其可持續發展的假象。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現象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給銀行甄別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帶來了困難,不利于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綠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銀行人士還指出,銀行在執行部分政策時因細則不夠明確而缺乏可操作性,這使得ESG產品設計落地困難。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銀行的運營成本,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推動ESG實踐的積極性和效率。與此同時,銀行的ESG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ESG金融產品和服務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建議,銀行需將ESG理念深度嵌入戰略規劃,打造由高層引領、全員參與的治理及激勵機制,使其成為核心經營理念。在此基礎上,延長激勵考核周期,為綠色業務提供更多資源與耐心,同時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此外,強化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識別與監控,完善ESG風險管理體系。
曾剛指出,其一,強化數據治理與技術支持,銀行需整合ESG數據,搭建統一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數據采集與分析;其二,構建本土化ESG評級體系,由行業協會牽頭,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評級模型,增強標準的公信力;其三,豐富信息披露內容,增加定量信息并引入第三方鑒證,提升信息可靠性;其四,統一披露標準與框架,監管部門應制定銀行業ESG信息披露指南,明確指標與方法,促進行業內可比性。
來源 | 第一財經 作者:陳君君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